关灯
护眼
字体:

三评人物(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81]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89页。

[8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史部·正史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4页。

[83]裴骃:《史记集解》序,《史记》卷末,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010页。

[84]参见王廷洽及崔曙庭文,载《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东北师范大学)1985年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8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5页。

[86]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八《周处传》附《周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75页。

[87]《梁书·沈约传》记为110卷,今从《自序》。

[88]沈约:《宋书》卷一百《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6页。下引《自序》不另注。

[89]沈约:《宋书》卷九十一《孝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1、2258~2259页。

[90]沈约:《宋书》卷十一《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5页。

[9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三“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页。

[92]参见沈约:《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4页。

[93]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齐书旧本”,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8页。

[94]萧子显:《南齐书》卷十八《祥瑞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53页。

[95]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齐书书法用意处”,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页。

[96]魏收:《魏书》卷九十八《萧衍传》“齐书书法用意处”,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7页。

[97]僧佑辑:《弘明集》卷九,《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5页。

[98]参见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八、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113~3122页。

[99]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85~3086页。

[100]参见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十七《魏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87页。姚思廉:《陈书》卷二十六《徐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26页。

[101]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十七《魏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87页。

[102]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在卷八十八、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之后,均有“史臣曰”,并注明“阙”。其中或有讹误,注以备考。

[103]李延寿:《北史》卷五十六《魏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1页。

[104]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十七《魏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89页。

[105]参见史念海、曹尔琴:《方志刍议》,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页。

[106]参见常璩:《华阳国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前言第2页。

[107]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901~902页。

[108]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896、901页。

[109]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110]参见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6页。

[111]参见常璩:《华阳国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前言第7页。

[112]参见周一良:《〈三国志〉解题》,载《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13]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