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史学思想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我们要注意区别发生、发展和灭亡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因为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若干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把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时期的文化区别开来,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我们不能无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我所了解的是这样,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这样。至于充分利用它们,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古典著作多得很,现在是分门别类地去整理,重新出版,用现代科学观点逐步整理出来。[23]

毛泽东的这一段谈话,是对他20年前即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提出的有关论点的补充和发展。从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论、方法论来看,这里有几个问题是很值得注意的。首先,是提出“封建时代的文化”同封建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概念:前者是整体,后者是部分。毛泽东明确指出,封建时代的文化,既有封建主义的东西,又有反封建主义的东西,二者不应混淆。现今,在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学史等专史研究中,还存在混淆这两种概念、两种事物界限的提法,是应当得到纠正的。其次,是提出对于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应一概否定,要把封建社会在发生、发展时期的东西跟它在灭亡时期的东西区别开来,在前一个时期产生的东西中有很多还是值得肯定的。再次,是提出对于反封建主义的东西也要做具体分析,因为它在那个时代产生,或多或少都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故亦不应无批判地利用。这几条,把坚持历史主义和区别精华与糟粕阐述得更加深入、更加具体了,是毛泽东关于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方法论的新发展。最后一条,是指出了在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现在是分门别类地去整理,重新出版,用现代科学观点逐步整理出来”。他说的充分利用、分类整理、科学观点,是提出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要求;这三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而最终的目的还要充分利用。充分利用,不仅着眼于现在,还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前途。今天,我们伟大的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不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温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深深感受到他的思想的伟大生命力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从极其广阔、极其深刻的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思想战略家,一位伟大的导师对历史科学的认识、阐述和在社会实践中对它的运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和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在实践上,是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直至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之一。对毛泽东和历史科学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不仅在史学上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人们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和社会实践更是重要的。

[1]原载《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7页。

[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13页。

[5]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6]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143页。

[7]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

[8]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页。

[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4、665页。

[10]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4~1038页。

[1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4页。

[1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页。

[13]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页。

[14]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1页。

[15]以上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7~948页。

[16]毛泽东:《致郭沫若》,《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1页。

[17]转引自谭其骧:《学者、才子、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好干部》,《吴晗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18]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页。

[19]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623页。

[20]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

[21]载《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2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708页。

[23]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168~169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