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总结与嬗变(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3]参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页。

[4]参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页。

[5]参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卷十二“怀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23、376~384页。

[6]参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586页。

[7]参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645页。

[8]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汉光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157页。

[9]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79页。

[1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顾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页。

[12]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第1页。

[13]赵翼:《廿二史札记》附录二,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7~888页。

[14]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序,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页。

[1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顾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6]赵翼:《廿二史札记》附录,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5页。

[17]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卷上《开辟之初》,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18]《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7页。

[19]以上所引均见《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2页。

[20]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2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57~258页。

[22]参见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家书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23]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外编《和州志一·志隅自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552页。

[24]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32~438页。

[25]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24~333页。

[26]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理》,卷五《古文十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34~344页。

[27]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2~3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