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文艺创作和灵感(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6]泰勒:《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33页。

[57]柏拉图:《吕西斯篇》,216D。

[58]柏拉图:《会饮篇》,201C。

[59]柏拉图:《国家篇》,452E。

[6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8a33—b5。

[61]柏拉图:《大希庇亚篇》,303E。

[62]柏拉图:《大希庇亚篇》,304E。这是苏格拉底引述的一则谚语,据考释系出自梭伦。柏拉图还曾在以下对话中引述过:《克拉底鲁篇》(384B1)、《国家篇》(435C8,497D10)。

[63]伽达默尔:《对话和辩证法:关于柏拉图的八篇解释学研究论文》,132~133页,耶鲁,1980。

[64]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鉴于在《斐多篇》、《国家篇》中期对话中的,以“分有”为特征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理念论难以成立,从而在《智者篇》中另行提出了通种论。

[65]韦德伯格:《柏拉图的数学哲学》,28页,斯德哥尔摩,1955。

[66]柏拉图:《斐多篇》,100C。

[67]同上书,101C。

[68]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2C。

[69]柏拉图:《斐莱布篇》,47D—52A。

[70]芬德利:《柏拉图:成文和不成文学说》,88页。

[7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10章第l节。

[72]同上书,第1卷第10章第7节。

[73]同上书,第1卷第10章第7节。

[74]同上书,第3卷第103节。

[75]同上书,第2卷第10章第4—5节。

[76]同上书,第2卷第10章第4—5节。

[7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2卷第10章第4—5节。

[78]同上书,第3卷第10章第2节。

[79]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31A—B。

[80]柏拉图:《克拉底鲁篇》,387A—B。

[81]同上书,389C。

[82]柏拉图:《国家篇》,596B。

[83]柏拉图:《申辩篇》,31D—E。

[84]“企鹅古典丛书”中特里德尼克的译本,就将这篇对话中的“diamoniouralexperience”(“超自然的经验”)。

[8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89页。

[86]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00B—C。

[87]柏拉图:《申辩篇》,22B—C。

[88]柏拉图:《伊安篇》,532C—533C。

[89]柏拉图:《伊安篇》,53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