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后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2]同宗、同族:在古代嫡系长房为大宗,余为小宗,同宗即出于一宗;凡同高祖者为同族。此处所说同宗、同族,系泛指同姓、同族之人。

[33]见李延寿《北史》卷二十九、卷三十五后论,北京:中书华局,1974年,第1066、1318页。

[34]见李延寿:《北史》卷三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92页。“市朝”,说法不一。有人说市是交易买卖的场所,朝是官府治事的处所。所以把“市朝”比做争名争利的场所。有人说市上的行列,就如同大臣上朝时排列的一样。这里以“市朝”比喻一个皇朝、一个朝代,意思是说朝代虽然可能发生变化,但门阀地主家庭中的人的地位却不会因此而有变化。

[35]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十二《江左世族无功臣》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朝市革易,门第如故”,意犹上文所说“市朝可变,人焉不绝”。

[36]谱学:即谱牒之学或谱系之学,是关于记述氏族世系的著作或学问。

[37]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2~204页。

[38]黄门侍郎:亦即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的副职。

[39]以上分别见李延寿:《北史》卷八十八《隐逸传》序、卷九十二《恩幸传》序。

[4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类二”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9~410页。

[41]见刘知幾:《史通》卷五《因习》篇,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42]未央宫旧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隅。

[43]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贞观七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4页。

[44]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45]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46]以上参见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三《僭伪附庸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1页。

[47]谥号:古代帝王、高级官员死后,统治集团依其当时政治上的需要,并略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即谥号。

[4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四“北为正”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

[49]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50]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3~275页。

[51]分见姚思廉:《梁书》卷二《武帝纪》中、魏收:《魏书》卷八《世宗纪》。

[52]分别参见魏收:《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沈约:《宋书》卷五《文帝纪》。

[53]沈约:《宋书》卷五《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9页。

[54]沈约《宋书》一百卷,其中纪、传七十卷,成书于南齐永明六年(488年);志三十卷,可能成书于梁武帝即位(502年)以后(参见沈约:《宋书》卷一百《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6页。)

[55]何承天在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奉命“撰国史”(见《宋书》卷六十四《何承天传》)。《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徐爰传》记:“先是元嘉中,使著作郎何承天早创国史。世祖初,又使奉朝请山谦之、南台御史苏宝生踵成之。(大明)六年(462年),又以(徐)爰领著作郎,使终其业。”《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正史》篇著录:徐爰撰《宋书》六十五卷,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5页。

[56]见沈约:《宋书》卷一百《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6页。

[57]沈约在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奉命撰《宋书》,第二年二月就撰成纪、传七十卷,前后仅一年时间(见《宋书·自序》)。

[58]见魏收:《魏书》卷二十二《孝文五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91页。

[5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441页。

[60]九锡文:皇帝赐给有功勋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九种物品时所下达的诏文。“九锡”,原是一种最高的奖赏,后来演变成新、旧皇朝更迭中的一种格式或预兆。三让表,即受赐者三次上表以示“谦让”。

[61]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3~275页。

[62]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210年),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所载曹操十二月令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见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33页。

[63]韩信:汉初诸侯王之一。楚汉战争时,战功显赫,刘邦封为齐王;西汉建立后,改封楚王,因受猜忌而降为淮阴侯,后终于被杀。

[6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记:“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按:封德彝当时任右仆射,身居相位。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贞观元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32页。

[65]萧何(?—前193年):汉初著名大臣。他在秦末协助刘邦起事,楚汉战争中经营后方,成为刘邦击败项羽的主要助手,汉初任相国。萧望之(?—前47):西汉大臣,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等官。

[66]颜师古(581—645年):唐训诂学家,作《〈汉书〉注》,流传至今。

[67]艺术:旧指术数技艺,即阴阳占候、卜筮幻化之术,统治者常依此“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

[68]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五《梁纪》“论称郑文贞公”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

[69]见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二《杂史类》、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十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