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经验的价值(第1页)
三、历史经验的价值
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从对于历史的描述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总结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以涉及政治上的得失成败最为史学家所关注,这也是政治家、思想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前人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得失成败以及国家的治乱盛衰之故,当是一个重要内容。前面说的史学影响到政治决策,反映出历史经验、历史见识运用于政治活动的突出价值;但是,历史经验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此,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两司马”即司马迁和司马光有重大的影响,这当然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两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对历史进程都有全面的描述和评论,是其他史书不能相比的。第二个原因,《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资治通鉴》首创了严谨的编年体通史,这也是其他史书无法比拟的。第三个原因,“两司马”文采飞扬,具有超出一般史家的精彩史笔,把历史表述得飞动起来,这是许多史家都赶不上的。第四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一个主要原因,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深刻而周详,是一般史书都难以达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就着重讲一讲《史记》和《资治通鉴》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及其价值所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也是一部社会史(从汉代社会来看,尤其如此),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百科全书。从现代的学科分类来看,不论是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还是天文学、地理学等,都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对《史记》进行研究,而且也都可以总结出司马迁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并对我们有所启发。这些研究,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都具有科学史研究的价值。但是,《史记》毕竟首先是一部史书,是一部通史著作。从史学的本来意义和主要目的来看,从《史记》的着力所在和精彩之笔来看,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条件和他本身所意识到的肩负的历史责任来看,我认为《史记》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它详尽地、深刻地而且也是生动地总结了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这是司马迁奉献给当时的特别是后来的人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
司马迁对秦汉之际历史经验的总结,上起秦国的兴起,下迄武帝时的强盛,内容极为丰富。概言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
——落后的秦国为什么能够击败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它为什么又招致速亡?
——楚汉战争中,为什么力量强大的项羽终于遭到失败,力量弱小的刘邦反而获得成功?
——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制定了什么样的国策?
——极盛时期的汉武帝统治面临着什么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战国中期以来至西汉前期大约二百七八十年间的重大历史问题,也是司马迁所处时代的重大问题。司马迁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厉史学家,他非但没有回避这些重大问题,而是以严肃的态度、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见识和神奇的史笔回答了这些问题。
那么,司马迁是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又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呢?
关于上述第一个问题,司马迁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并没有以自己的口气作许多评论。他只是在《秦始皇本纪》的后论中简略而含蓄地写道:“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这两句话,既概括地写出了秦国发展、强大的过程,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的宏大的超越前人的政治抱负,也隐约地揭露了他蔑视历史、目空一切、专横自恣的政治品质。从根本上说,这两句话也就是对《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所记秦国历史的一个总结。接着,司马迁大段引用了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并说“善哉乎贾生推也之也”。显然,司马迁是同意贾谊《过秦论》所提出的看法的,他是要借用贾谊的看法来回答上述问题的。这是司马迁历史评论的一种独特的形式。
贾谊《过秦论》分析秦国自缪公以来不断强大、终于统一全国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有利的地理形势,即所谓“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这种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优胜之处是:六国攻秦,秦可以逸待劳,“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于是六国逐渐疲惫,而秦国则锐气养成,加上政治上的“远交近攻”方略,乃能逐一击败各国,完成统一事业。关中地区在地理上的这种优势,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曾经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都有论述。贾谊是较早总结这一历史经验的思想家,他的这一看法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就是最先接受这种看法的人之一。二是能用人,“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同时采取了“安土息民,以待其敝”的政策[29]。秦国国君善于广揽人才,用其所长,这有长久的历史,也是它逐步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贾谊之前,已有入作过评论,李斯的谏除逐客之令的上书是典型的概括。他指出:“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30]这是讲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善于用人的历史,也是讲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司马迁作《李斯列传》,全文收录这篇上书,他是赞同李斯和贾谊的看法的。三是得力于商鞅变法和张仪之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横)而斗诸侯。”关于商鞅变法和张仪之谋,李斯已有评论。从秦国的历史来看,商鞅变法是许多重大事变中最重要的一件,所以司马迁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31]。把这个评价同上文引用李斯的评论结合起来看,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后来的富强确是起了关键的作用。以上三条,即地理形势、用人和改革,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到了秦王嬴政时,“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成就了统一大业。
那么,从秦国发展成为秦王朝后,为什么反倒招致速亡呢?贾谊认为,这完全是执行了错误的政策所致。第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认为,“兼并”时期与安定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叫作“取与守不同术也”。可是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用对付六国诸侯的办法来对待民众,这是极大的错误。第二,“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企图用愚民政策来巩固“万世之业”,却没有制定出如何进一步安定“黔首”的政策,这跟秦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的“安土息民”政策相比,同商鞅变法时实行的有关政策相比,自是一个历史的退步。第三,是“多忌讳之禁”,拒绝谏谋。贾谊指出,秦王朝在政治上的错误,当时并不是没有人看出来,即“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但“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这是因为“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人们只好“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这种紧张的政治局面,同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广揽人才、认真听取各国富国强兵之道的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实有天壤之别,就是同后来一些英明的封建君主肯于纳谏的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贾谊感叹地说:秦末,“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秦二世时,非但不知改弦更张,反而使这些错误的做法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陈胜等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32],最后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司马迁并没有用太多的话直接评论秦朝在政治上的种种失误,只是据事直书(如他写焚书坑儒事件等)。但他在这里借贾谊《过秦论》批评秦朝统治者的为政之失,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不仅贯穿着一种历史的联系,而且也增强了对于历史判断的说服力。
楚汉战争中,为什么力量强大的项羽终于遭到失败,力量弱小的刘邦反而获得成功?司马迁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方法上与上面所讲的有所不同,他在《项羽本纪》中是直接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毋庸置疑,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是带有几分同情的。依我的浅见,这种同情主要是出于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和直率性格的赞赏,并不含有更多的深意。而这种赞赏,在《项羽本纪》中随处可见。如:
(汉四年)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按指挑身独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的直率(甚至略带几分天真)跃然纸上,这同刘邦的冷静和老谋深算比起来,相去何止千里!又如:刘邦父母、妻子为项羽所俘,置于军中。后刘邦派人同项羽讲和,“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羽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33]项羽的诚意亦跃然纸上,但他的这种诚意却使他陷入了困境,因为刘邦已经部署了对项羽的袭击。
从垓下之战至项羽乌江自刎的一段记述,是司马迁对项羽深寄同情之心最突出之处,其中有一段文字是:
(汉五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曰:“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感到,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历史画面!后人据此编写出“霸王别姬”的故事并搬上舞台,广为流传,当非偶然。接着,司马迁写了项羽不愿一人渡江,赐马给亭长,自刎于故人吕马童之前,等等。司马迁的史笔可谓写尽了其人的性格与气质,有很大的感人力量。
但是,司马迁毕竟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家,他对项羽又是采取批判态度的:对项羽的刚愎自用,不懂得罗织人才和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过分相信自己的武力等,都予以否定。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为什么终于遭到失败的历史教训。如司马迁写其垓下之战失败后,仅存二十八骑,而汉军追者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