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詩卷第十三(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瞻彼洛矣》三章,章六句。詩多有酬酢應答之篇。《瞻彼洛矣》是臣歸美其君。君子,指君也。當時朝會於洛水之上,而臣祝其君如此。《裳裳者華》又是君報其臣,《桑扈》《鴛鴦》皆然。陳壽翁曰:「講武事而不忘武備,乃所以久福禄而保國家之道也。知此則後世之廢武備而不戒不虞,如晉武者,其不能久安長治,宜也。」

《序》:「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

此《序》以命服為賞善,六師為罰惡,然非詩之本意也。濮氏曰:「洛邑初成,成王嘗往受諸侯之朝。宣王復命諸侯于此,《序》所謂明王即指此矣。安知非當時美之之詩,何以别其為思古歟?以君子至止,為諸侯來受爵命,以作六師,為使之攝卿士以行軍,而因以賞善罰惡稱之,何其誕妄而不怍也[18]。」

裳裳者華,其葉湑思呂反兮。我覯之子,我心寫叶想與反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興也。裳裳,猶堂堂。董氏云:「古本作『常』,常棣也。」湑,盛貎。覯,見。處,安也。○此天子美諸侯之辭,蓋以答《瞻彼洛矣》也。言裳裳者華,則其葉湑然而美盛矣;我覯之子,則其心傾寫而悦樂之矣。夫能使見者悦樂之如此,則其有譽處宜矣。此章與《蓼蕭》首章文勢全相似。輔氏曰:「為諸侯而使天子見之,悦樂如此,是宜有譽處矣。先生正以此章與《蓼蕭》首章文勢相似,故知其為天子美諸侯之詩,以答《瞻彼洛矣》也。」

裳裳者華,芸其黄矣。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叶墟羊反矣。

興也。芸,黄盛也。章,文章也。有文章,斯有福慶矣。輔氏曰:「文章則德之弸中而彪外者,德之彰著如此,則固宜其有福慶也。」

裳裳者華,或黄或白叶僕各反。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興也。言其車馬威儀之盛。

左叶祖戈反之左同上之,君子宜叶牛何反之。右叶羽已反之右同上之,君子有叶羽已反之。維其有同上之,是以似叶養里反之。

賦也。言其才全德備,以左之,則無所不宜;以右之,則無所不有。維其有之於内,是以形之於外者,無不似其所有也。

《裳裳者華》四章,章六句。

《序》:「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禄小人在位則讒諂並進,棄賢者之類,絶功臣之世焉。」

此《序》只用「似之」二字生説。

北山之什十篇,四十六章,三百三十四句。

詩傳通釋第十三

[1]「祇」原作「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下同。

[3]「長」,《儀禮注疏》卷四十五無。

[4]「多」原作「衆」,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5]「下」原作「上」,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6]「箱」,《爾雅注疏》卷五作「厢」。

[7]「箱」,《爾雅注疏》卷五作「厢」。

[8]「其」,原無,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三補。

[9]「敕」原作「飭」,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下文「敕」字亦據改。

[10]「氣」原作「氯」,據文義并參胡廣《詩傳大全》引朱子說改。

[11]「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2]「獻」,《周禮·夏官·大司馬》作「致」。

[13]按此句非《周禮·夏官·大司馬》注文,據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三十六,實朱熹語誤入《周禮》注文。

[14]「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5]「來」原作「耒」,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16]「利」原作「和」,據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17]「仁」原作「人」,據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18]「怍」原作「作」,據四庫本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