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之什二之一(第2页)
我馬維駒恭于、恭侯二反,六轡如濡如朱、如由二反。馳載载驅虧于、虧由二反,周爰咨諏子須、子侯二反。
賦也。如濡,鮮澤也。周,徧。爰,於也。咨諏,訪問也。李迂仲曰:「周爰咨諏[4],徧於其所而詢問之。」○使臣自以每懷靡及,故廣詢博訪,以補其不及而盡其職也。程子曰:「咨訪,使臣之大務。」歐陽子曰:「周詳訪問,以博采廣聞,不徒將一事而出也。」輔氏曰:「『每懷靡及』者,心也;『諏謀度詢』者,事也。有是心則有是事矣。程子之意,蓋謂人君正以耳目不得與遠民相接,故遣使以宣己意而通下情。為之使者,豈可不咨訪以副君意哉?故後四章,皆述此意而已。」
我馬維騏音其,六轡如絲叶新齎反。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叶莫悲反。
賦也。如絲,調忍音刃,直也也。謀,猶諏也。變文以協韻爾,下章放此。歐陽子曰:「諏、謀、度、詢,但叶韻爾,詩家此類甚多。」陳少南曰:「穆叔言咨事為諏,咨難為謀,咨禮為度,咨親為詢。彼蓋敷衍文詞,經旨不在是也。」
我馬維駱,六轡沃烏毒反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待洛反。
賦也。沃若,猶如濡也。度,猶謀也。愚按:「沃若」,有鮮澤之義,故猶二章之「如濡」。「咨度」,則變文以叶韻,故猶三章之「咨謀」也。
我馬維駰音因[5],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咨詢。
賦也。陰白雜毛曰駰。陰,黑色。孔氏曰:「雜毛,是體有二種之毛相間雜。」均,調也。詢,猶度也。
《皇皇者華》五章,章四句。
按《序》以此詩為「君遣使臣」。《春秋》内、外傳皆云「君教使臣」,其説已見前篇。《儀禮》亦見《鹿鳴》。疑亦本為遣使臣而作,其後乃移以他用也。然叔孫穆子所謂「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可謂得詩之意矣。范氏曰:「王者遣使於四方,教之以咨諏善道,將以廣聰明也。夫臣欲助其君之德,必求賢以自助。故臣能從善,則可以善君矣;臣能聽諫,則可以諫君矣。未有不自治而能正君者也。」輔氏曰:「范氏説是餘意。夫君臣一體,己不能咨諏善道,則君亦安能聽用己言哉?」○蘇氏曰:「《四牡》《皇華》,先勞而後遣,何也?《鹿鳴》之三,常施於禮樂,不獨用於勞遣。意者以其聲為先後歟?」○《大雅》氣象宏闊,《小雅》雖各指一事,然説得精切至到。古人工歌《宵雅》之三,將作重事,近令孫子誦之,則見其詩果是懇至。如《鹿鳴》見得賓主相好之誠,如「德音孔昭」、「以燕樂嘉賓之心」,情意懇切,而不失義理之正。《四牡》古注云:「無公義,非忠臣也;無私情,非孝子也。」此語甚切當。如既云「王事靡盬」,又云「不遑將父、母」,皆是人情,少不得底,説得懇切。如《皇華》,首云「每懷靡及」,其後便咨謀咨詢,看此等詩,不用《小序》,意義自然明白。
《序》:『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
首句同上,然詩所謂華者,草木之華,非光華也。
常棣之華,鄂五各反不韡韡韋鬼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待禮反[6]。
興也。常棣,棣也,子如櫻桃,可食。李迂仲曰:「《何彼襛矣》與《論語》言『唐棣之華』,則《爾雅》所謂『栘』也。此《常棣》與《采薇》言『維常之華』,則《爾雅》所謂『棣』也。」鄂,鄂然外見之貌。不,猶「豈不」也。韡韡,光明貌。○此燕兄弟之樂歌。故言常棣之華,則其鄂然而外見者,豈不韡韡乎?凡今之人,則豈有如兄弟者乎?孔氏曰:「《毛傳》以為常棣之木,衆華俱發,實韡韡而光明。故以興兄弟。」范氏曰:「『凡今之人』,言舉世之人也。『莫如兄弟』,親之至也。」輔氏曰:「只是以豈不韡韡,興豈有如兄弟一句耳。」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叶胡威反。原隰裒薄侯反矣,兄弟求矣。
賦也。威,畏。懷,思。裒,聚也。○言死喪之禍,他人所畏惡烏故反,惟兄弟為相恤耳。至於積尸裒聚於原野之間,亦惟兄弟為相求也。此詩蓋周公既誅管、蔡而作,故此章以下,專以死喪急難鬬鬩之事為言。其志切,其情哀,乃處兄弟之變,如孟子所謂「其兄關彎弓而射石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者。此詩是制禮作樂時作,這是先被他害,所以當天下平定後,更作此詩。故其詞哀切,不似諸詩和平。胡庭芳曰:「王氏云:『文武以來,宴兄弟亦必有詩。然《鹿鳴》《四牡》等篇,詞多和平。惟《常棣》一篇,詞多激切,意若有所懲創,則周公因管蔡之事,其後更為此詩無疑。』」《序》以為「閔管、蔡之失道」者,得之,而又以為文武之詩,則誤矣。大抵舊説《詩》之時世,皆不足信。舉此自相矛盾石凖反者,以見其一端,後不能悉辨也。輔氏曰:「二章至四章,雖是周公處管蔡之變,故以死喪急難鬬鬩之事為言,然兄弟真切之情,亦惟於此際而後見分曉。若於安平之時,觀之則人或以為朋友,與兄弟等耳。先王之制,朋友之服視兄弟,故特言之。」
脊井益反令音零在原,兄弟急難叶泥沿反。每有良朋,況也永歎吐丹反,叶它涓反。
興也。脊令,雝渠,水鳥也。陸璣曰:「大如鷃雀,長脚,長尾,尖喙,背上青灰色[7],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8]。」況,發語詞。或曰:當作「怳」況上聲。○脊令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故以起興。程子曰:「脊令首尾相應,急難之際,兄弟相應,如是也。」丘氏曰:「脊令,飛則鳴,行則搖,不少自止,猶兄弟在急難中,其心亦不少自止。」濮氏曰:「《小宛》『題彼脊令,載飛載鳴』,亦言於兄弟之詩。」而言當此之時,雖有良朋,不過為去聲之長歎息而已,力或不能相及也。東萊呂氏曰:「疏其所親而親其所疏,此失其本心者也。故此詩反覆言朋友之不如兄弟,蓋示之以親疏之分去聲,使之反循其本也。蘇氏曰:「人之急難相救,不舍斯須,如脊令者,唯兄弟也。雖有良朋,其甚者不過為之長歎息而已。小人好以親為怨,而樂從其疏,故此詩每以告之。」本心既得,則由親及疏,秩然有序。兄弟之親既篤,朋友之義亦敦矣,初非薄於朋友也。苟雜施而不孫去聲,雖曰厚於朋友,如無源之水,朝滿夕除,胡可保哉?或曰:人之在難去聲,朋友亦可以坐視與?曰『每有良朋,況也永歎』,則非不憂憫,但視『兄弟急難』為有差等耳。詩人之詞,容有抑揚,李迂仲曰:「以天屬之親,故急難之際,能盡其兄弟之恩也。然則朋友之義,可廢乎?曰:非也,親疏之義則然。鄉人鬬者,閉户可也;同室鬬者,被髪纓冠而救之,親疏之義如此。」然《常棣》周公作也,聖人之言,小大高下皆宜,而前後左右不相悖音佩。」
兄弟鬩許歷反於牆,外禦其務《春秋傳》作「侮」,罔甫反。每有良朋,烝之承反也無戎叶而主反。
賦也。鬩,鬬很也[9]。禦,禁也。烝,發語聲。戎,助也。○言兄弟設有不幸鬬很於内[10],然有外侮,則同心禦之矣。雖有良朋,豈能有所助乎?王介甫曰:「狠於内,非令兄弟也。然及其禦侮,則雖每有良朋,曾不如不令兄弟之可恃也。」富辰曰:「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僖公二十四年《左氏傳》注曰:「懿,美也。」言内雖不和,猶宜外扞異族之侵侮。《國語》富辰諫襄王曰:「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注云:「鬩,很也[11]。兄弟雖以讒言相違很,猶禁他人侵侮己者。百里,諭遠也。」輔氏曰:「死喪相恤,急難相救,固足以見兄弟之情矣。至於方且鬬鬩於内,而忽有外侮,則同心而禁禦之,則尤見其情之不容已者。朋友於此,則豈能如兄弟之相助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叶桑經反。
賦也。上章言患難之時,兄弟相救,非朋友可比。愚按:經文所謂喪亂者,通言二章之死喪、三章之急難、四章之外侮也。《集傳》所謂『非朋友可比』者,雖言三章之良朋永歎、四章之良朋無助,然二章之所謂懷與求者,亦非朋友所能及也。此章遂言安寧之後,乃有視兄弟不如友生者,悖理之甚也。蘇氏曰:「人居喪亂既平之後,不知前日兄弟之可恃,而以至親相責望,則兄弟易以生怨,故有以為朋友賢於兄弟者。」
儐賓胤反爾籩豆,飲酒之飫於慮反。兄弟既具,和樂音洛且孺。
賦也。儐,陳。飫,饜。具,俱也。孺,小兒之慕父母也。程子曰:「孺,親慕之義。小兒親慕父母,故謂之孺子。」○言陳籩豆以醉飽,而兄弟有不具焉,則無與共享其樂矣。謝疊山曰:「凡人飲燕,待親戚朋友之禮常盛,待兄弟之禮常簡。愛有餘者,敬或不足。顔情稔熟者,禮文有時而脱畧也。籩豆畢陳,飲酒而至於饜飫,亦可樂矣。何如會集兄弟,不惟和樂,其情親義厚,無異於孺子相慕也。孺子之無不愛其親,無不敬其兄者,人欲未萌,天理昭著也。」
妻子好呼報反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許及反,和樂且湛答南反,叶持林反。
賦也。翕,合也。○言妻子好合,如琴瑟之和,而兄弟有不合焉,則無以久其樂矣。謝疊山曰:「兄弟不和,則家庭之間無非乖氣。雖有妻子之樂,亦不安其樂矣。惟兄弟和樂,則一家之情,無不相宜;妻子之樂,亦可長久。蓋天合者微有乖睽,人合者亦不得康寧也。」李迂仲曰:「兄弟既翕,必先於妻子者。人之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兄弟之所以乖爭者,未必不本於此。若不能敦兄弟之愛,則雖家室妻孥,必不能久相樂也。」蘇宜久問:「六章、七章就他逸樂時良心發處指出,謂酒食備而兄弟有不具,則無以共其樂;妻子合而兄弟有不翕,則無以久其樂。蓋居患難,則人情不期而相親,故天理常易。復處逸樂,多為物慾所轉移,故天理常隱而難尋。故卒章有『是究是圖,亶其然乎』之語,反覆玩味,真能使人孝友之心油然而生也。」曰:「此所謂『生於憂患,死於逸樂』,那二章正是遏人欲而存天理,須是恁地看。」輔氏曰:「二章至四章,言急難危殆之時,惟兄弟為能相救;六章、七章,又言燕樂和平之際,無兄弟則亦無與共享而久安之。反覆而言,則兄弟之情,相與切至而不可解者,自見矣。」
宜爾室家叶古胡反,樂爾妻帑音奴。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就用「乎」字為韻!
賦也。帑,子。究,窮。圖,謀。亶,信也。○宜爾室家者,兄弟具而後樂且孺也;樂爾妻帑者,兄弟翕而後樂且湛也。兄弟於人,其重如此。試以是究而圖之,豈不信其然乎!東萊呂氏曰:「告人以兄弟之當親,未有不以為然者也。苟非是究是圖,實從事於此,則亦未有誠知其然者也。不誠知其然,則所知者,特其名而已矣。凡學蓋莫不然。」王晦叔曰:「人情皆知保其室家,私其妻子,而罕知厚其兄弟。然兄弟不咸,以至毁其室家,危其妻子者,有之矣,管蔡是也。今欲室家之相宜,妻子之相樂,豈可獨忘兄弟哉?誠能窮究樂妻子之理,以圖謀好兄弟之事,必以我言為然。常人思慮不能及遠,以為兄弟親疏無甚損益。患其淺陋而不信,故使深思而遠圖之也。」輔氏曰:「儐爾籩豆、飲酒之飫,然兄弟不具,則雖和樂而無親慕之意;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然兄弟不翕,則雖和樂而無不厭之誠。然則兄弟之具翕,是乃所以『宜爾室家,樂爾妻帑』也,此理固當『是究是圖』,而信其然矣乎?疑辭也,不自以為然,而使之反求諸心,以見其真情實理之所在。周公亦可謂善教人者也,又觀周公之言如此,則其所以誅管蔡者,是豈得已者乎?所謂處聖人之不幸也。」
《常棣》八章,章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