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香归人(第1页)
林知夏的车驶进梧桐巷时,傍晚的风正卷着细碎的栀子花瓣,落在车窗上。导航提示已到达目的地,她熄了火,望着眼前这栋爬满青藤的老洋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方向盘——这是她时隔五年,再次回到这个所谓的“家”。
五年前,父亲林建明再婚,娶了同样姓林的林慧兰,对方还带着一个小五岁的女儿林晚。那时林知夏正面临高考,满心抵触的她以“备考”为由搬去学校宿舍,毕业后直接留在邻市工作,几乎没踏回过这里。这次回来,是因为父亲突发心梗住院,林慧兰在电话里语气急切,说父亲一直念叨着她。
推开车门,栀子花香更浓了。院子里两株老栀子树是林慧兰嫁过来时栽的,如今枝繁叶茂,开得热烈。林知夏拎着行李箱,踩着石板路走到门口,还没按门铃,门就从里面开了。
“姐姐?”
清脆又带着迟疑的声音,让林知夏的动作顿了顿。门口站着的女孩,穿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乌黑长发扎成低马尾,露出光洁额头和清秀眉眼。五年不见,林晚已从当年怯生生跟在母亲身后、不敢抬头看她的小姑娘,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今年刚上大二,读生物工程,和林知夏当年学的计算机截然不同。
“嗯。”林知夏收回目光,语气平淡,“妈呢?”
自林慧兰嫁过来,她便试着改口,只是五年疏离,这声“妈”说得不算亲近。
“妈妈去医院给爸爸送晚饭了,让我在家等你。”林晚侧身让她进来,自然接过行李箱,“我帮你把东西放到楼上房间,还是你以前住的那间,妈妈一直没动过。”
林知夏没说话,跟着她走进屋里。房子还是老样子,只是多了些烟火气——客厅茶几上摆着林晚的专业书,沙发搭着浅色毛毯,阳台晾着几件女生衣物,处处透着林晚生活的痕迹。
木质楼梯踩上去发出轻微“咯吱”声,林晚走在前面,林知夏能看到她纤细的背影,还有随步伐轻轻晃动的马尾。记忆里那个瘦小、总低着头的小女孩,好像突然就长大了,连背影都带着几分独立模样。
“到了。”林晚推开二楼最里面的房门,侧身让她进来,“妈妈说你可能住一阵子,上周刚换了新床单被套,都是你喜欢的浅灰色。”
林知夏走进房间,目光扫过四周。书桌上还摆着她当年的毕业照,书架上的书整齐排列,连窗台上那盆多肉都被养得胖乎乎的,绿意盎然。显然,林慧兰确实一直照着她离开时的样子,打理着这个房间。
“谢谢。”林知夏低声道,语气多了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林晚站在门口,双手背在身后,脚尖轻轻蹭着地板,显得有些拘谨:“姐姐一路过来累了吧?我倒了杯水放楼下客厅,你要不要先喝?或者……我去给你煮点面条?”
“不用麻烦了。”林知夏摇摇头,打开行李箱收拾东西,“我歇一会儿,等妈回来,我们一起去医院看爸爸。”
“好。”林晚应了一声,却没立刻离开,只是站在门口看着她。
林知夏收拾东西的动作一顿,抬头看她:“还有事?”
林晚脸颊微微泛红,眼神有些闪躲:“没、没事,就是……爸爸今天精神好多了,看到你肯定会很开心。”说完,她像怕被追问似的,转身快步下楼,楼梯的“咯吱”声渐渐远去。
林知夏望着她消失的背影,若有所思。五年不见,林晚变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怯生生,却好像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拘谨。她收回目光,落在书桌上的毕业照上,照片里的自己一脸青涩,而站在角落的林晚,穿着初中校服,低着头,只露出一小截白皙脖颈。
那时候,她们的关系很微妙。林知夏因父亲再婚心存抵触,对林慧兰母女始终保持距离;林晚性子本就内向,面对突然多出来的“姐姐”,更是不敢靠近。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半年,两人说过的话加起来恐怕不超过五十句。
她以为,这辈子都会是这样淡淡的关系,却没想到,五年后会因为父亲的病,再次紧密联系在一起。
收拾好东西,林知夏下楼时闻到一股淡淡香味。走进厨房,看到林晚正站在灶台前,系着粉色围裙,手里拿着锅铲,小心翼翼地翻炒着什么。
“你在做什么?”林知夏靠在门框上问道。
林晚吓了一跳,锅铲差点掉在地上,她转过身,脸上带着慌乱:“我、我看你可能没吃晚饭,就想炒个番茄炒蛋,再煮点米饭。”
灶台上,番茄和鸡蛋滋滋作响,香味扑鼻。林知夏看着她额头上的细密汗珠,还有沾在脸颊上的一点番茄汁,心里忽然涌上一股异样情绪。
“我来吧。”林知夏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锅铲,“你去客厅等着。”
林晚愣了一下,下意识后退两步,看着林知夏熟练翻炒锅里的菜,动作流畅自然。她记得,以前在家里林知夏很少进厨房,没想到厨艺这么好。
“姐姐,你以前……经常做饭吗?”林晚忍不住问道。
“工作后自己住,慢慢就学会了。”林知夏头也没抬,语气平淡,“你喜欢吃甜口还是咸口?”
“甜、甜口的。”林晚小声回答。
林知夏应了一声,往锅里加了一勺糖,翻炒均匀后盛进盘子。接着又快速炒了个青菜,煮了两碗米饭。
两人坐在餐桌前吃饭时,气氛有些安静。林晚低着头,小口扒着米饭,偶尔夹一筷子番茄炒蛋,脸颊仍带着淡淡红晕。
林知夏看着她拘谨的样子,主动开口:“你学校功课忙吗?生物工程会不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