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5]同上书,第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8]同上书,第5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

[10]同上书,第23页。

[11]同上书,第2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5页。

[13]同上书,第48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15]以上内容详见卢秀廉、李兆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存在”范畴的多维度阐释》,《宁波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20-23页。

[16]参见旷三平:《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及其当代价值》,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282页。

[17]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页。

[18]参见[日]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前哨》,“代译序”——张一兵:《广松涉:关系存在论与事的世界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参见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第5-12页。

[20]旷三平:《唯物史观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哲学视阈下的一种理论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21]参见仰海峰:《实践:一个过渡性的逻辑范畴》,《探索》1995年第6期,第32-3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23]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25]同上书,第325页。

[26]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9]同上书,第88页。

[30]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第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