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2页)
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课题组写作组完成了《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社会主义观评析》、《20世纪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理论主张评析》、《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评析》等专题报告,整理出3篇访谈稿——《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谈社会主义》、《日本共产党答我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关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全国书记贝尔蒂诺蒂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问题》。此外还印发《参阅资料》3篇,题目分别为《冷战后德国民社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冷战结束以来法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及其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组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书稿,组织召开了多次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
教育部基地完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研究》、《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讨论综述》、《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研究述要》的研究成果,完成书稿初稿写作,正送有关专家审读。形成了《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研究》等阶段性研究成果,在《高校理论战线》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课题组中的八个子课题组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研究,形成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研究成果。组织开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题研究,形成了《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成果。
国防大学基地形成了《经典作家关于军事问题基本观点论述选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变化中的世界军事和发展着的中国军事理论》以及《中外人士评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观点述评》等研究成果,已完成书稿写作,将陆续出版。召开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理论观点再认识”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科院基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创造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辉煌》,在《求是》发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切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理论文章,在《经济日报》发表《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理论文章。召开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座谈会,承办了5月25日召开的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四次研讨会。编辑整理出了20万字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摘编。完成“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问题”课题阶段性成果,包括专题研究报告《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及调研参考材料《有关“新贵阶层”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北京市基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释》、《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发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在《理论前沿》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文章。
上海市基地召开了《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教材编写提纲征求意见座谈会。围绕以下题目:我党对“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中国国情与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状况的基本评价;推进党内民主的思路和对策等,召开了各种小型内部研讨会。此外还组织编辑了多期“工程专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思想》、《民间组织与执政党执政》、《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因何而生?》、《新知识观和创新文化》等。举办了首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主题为“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近400位专家和党务工作者出席。
广东省基地撰写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组织编撰的《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丛书》第1辑共9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组织学者在《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上发表系列文章,就“消费时代文化现状”等相关论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2项阶段性成果:《科学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和《全面创新:广东开创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参加工程建设的专家们以个人名义发表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准的理论文章,就不同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批重要成果。在2004年7月22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袁贵仁教授发表题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的文章,同时发表了哲学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孙正聿教授的《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和杨耕教授的《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三篇文章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人民日报》还发表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同志的访谈文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和对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的访谈文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张树华、张晓东发表了《最新社会调查显示俄罗斯人深深怀念苏联》的文章。李慎明发表《让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的文章。侯树栋发表了《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哲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问题的再思考》等文章。庞元正发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文。路展发表《欧洲左翼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概况》一文。陶文昭发表《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查维斯的新社会主义》等文章。刘卿发表《我国战略环境面临国际形势变化新挑战》一文。罗文东、王金存发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一文。黄楠森发表《对当前几个哲学争论问题的看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构想》等文章。雷莹、白显良发表了《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一文。钟轩理发表文章《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张岂之发表《关于编写〈史学概论〉教材的情况与思考》一文。詹得雄发表《关于民主的札记》一文。庄聪生发表文章《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裴长洪、林江发表文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何成发表《略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一文。严书翰发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今后还管用》、《当前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等文章。张晓林发表文章《公平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周爱兵发表《新阶段: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把握》一文。李慎明、李小宁、葛幼力、邱建和郝壹星等为《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教育参考片等3集撰写了题为《反思原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解说词。尹韵公、丰纯高发表《关于新闻理论中的“人民性”问题》一文。奚广庆发表文章《关于中国现代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
据统计,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的五年中,已取得比较重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多项,主要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关于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成果,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成果,关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特点的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成果,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平思想的研究成果,关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关于当代资本主义论的研究成果。
4。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按照党中央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日常的组织工作由中宣部负责,围绕工程任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以及经典著作编译、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和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等20多个课题组,选拔20多位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功底深厚,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各课题组首席专家,聘请一批思想理论界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组成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也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国防大学等基地课题组,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任务,统一组织课题的研究工作。
工程实施以来,根据“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要求和工作实际进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共有800多位专家成为工程各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主要成员和写作班子成员,直接参与工程工作。各课题组分别采取措施吸纳更多的专家直接参与工程工作。有的课题组将课题任务分解,成立数量不等的子课题组,吸纳更多的专家成为子课题组的成员;有的课题组吸纳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理论骨干,组建写作班子或工作班子,具体承担课题研究中的基础工作和教材初稿起草的写作任务。此外,各课题组还通过座谈研讨、征求意见等方式,听取各方面专家对工程工作的意见,汲取他们的智慧,使800多位专家通过各种途径间接参与工程工作。
(2)自工程实施以来,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和社科研究系统的教学和科研骨干轮训一遍。至今,研修班已举办18期,培训2000多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组织了本地区的轮训工作。从2007年起,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现已举办5期,培训500多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轮训。
(3)理论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被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计划。2004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研讨班,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目前,列入计划的“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共有34名。
(4)从2004年7月起,工程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江泽民新闻思想、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教训、加强政法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反腐倡廉工作形势与任务、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舆论环境、宣传思想工作形势和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组织了十多场重要报告会,开阔广大工程专家的视野,增强理论工作者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自觉性。
(5)为了开阔工程参加人员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路,组织工程专家开展多次国情调研,了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程实施期间,先后组织工程专家分批次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地区、革命纪念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等。这些考察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国情的认识,增强了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信心。大家表示,马克思主义只要紧紧贴近现实,深入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就会不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就会始终赢得群众。在工程实施中,一定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始终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相结合。自工程启动以来,工程《简报》和《参考资料》已编发300多期,全面反映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介绍工程各项重大研究成果,促进工程各课题组的交流。
主流媒体对工程重大活动和重要成果进行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开设《劳动者之歌》栏目宣传工程专家。在《人民日报》开设《专家议专题》栏目,介绍和阐释工程建设取得的代表性理论成果。
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组织工程专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来华研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深了工程专家对世情的了解,也扩大了工程的影响。
(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总体评价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自工程启动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各项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第一,工程的实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工程始终,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工程始终,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成果为目标,对于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工程的实施,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结合起来,把发挥专家学者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第三,工程的实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贯穿始终,一方面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方面的拔尖人才,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他们成为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
第五,工程的实施,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深入研究了中央审定的20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深入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出了一大批理论学习辅助材料,出版了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2008)。这些读物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准确、生动深入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