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瓦解的逻辑的资本论02(第2页)
[22][捷]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23][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24][匈]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页。
[25]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2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8、267页。
[28]同上书,第255页。
[29]同上书,第256页。
[30][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易碎的绝对》,蒋桂琴、胡大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3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34]同上书,第275页。
[35]同上书,第277-278页。
[36]参见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0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1页。
[3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40]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0页。
[41][英]梅扎罗斯:《超越资本》上,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409页。
[43]同上书,第393—394页。
[44][德]哈贝马斯:《东欧剧变与〈共产党宣言〉》,李晖译,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45][苏]罗森塔尔主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汤侠生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4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
[47][苏]罗森塔尔主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汤侠生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页。
[48]同上书,第184页。
[49]参见[德]韦尔默:《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罗亚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50]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第17页。
[51][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52][日]柄谷行人:《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田友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53]参见孙正聿:《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31页。
[54]“意识形态”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却是马克思真正实质性地赋予了其贬义色彩。但马克思在其学术生涯中的最大兴趣,并不在于理论的阐发,而在于对意识形态背后的资产阶级社会动力(利益)机制的揭示和批判(参见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