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作为三大批判的资本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0]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13]《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3页。

[14]参见[法]F。费迪耶等:《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3页。

[1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页。

[1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0页。

[18]参见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页。

[20][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刘锋译,见《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22]参见[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于开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23][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24]参见[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25]《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页。

[26][日]柄谷行人:《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田友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27]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28页。

[2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30]参见[日]柄谷行人:《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田友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183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34][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易碎的绝对》,蒋桂琴、胡大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0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38]同上书,第277-278页。

[39][苏]罗森塔尔主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汤侠生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40]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认为:正是由于“经济危机”的揭示,使马克思《资本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高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参见[日]柄谷行人:《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田友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409页。

[42]同上书,第393-39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