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剩余价值学说与科学社会主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本质上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露和批判,是对“现实的人”受到“资本”逻辑的奴役与压迫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改造为人类社会有机体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灭亡的总过程。正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中,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使唯物史观由假设成为“科学地证明了的基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预设,他建立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剖析之上。因此,较之于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科学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2]《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3]同上书,第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5]仰海峰:《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理论探讨》1998年第2期,第4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2页。

[11]同上书,第4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页。

[14]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生产的过剩,并不是说生产的生活资料太多了,人们消费不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因而,这种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11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362页。

[18]同上书,第36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20][英]梅扎罗斯:《超越资本》上,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1]赵剑英、孙正聿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页。

[23]余源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29]同上书,第252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6-667页。

[32]同上书,第74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