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辩证法与后形而上学(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历史的规律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而是人的活动本身。离开人的历史活动,就会把历史的规律外在化、抽象化、神秘化和神圣化,从而使之成为控制人的历史活动的神秘力量。是现实的活动构成规律,还是先在的规律支配活动,这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分歧。与形而上学“合流”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从实质上说,就在于把“规律”变成某种“逻辑先在”的神秘力量,并把历史演绎为逻辑的自我实现。“终结”形而上学的马克思的辩证法,从实质上说,则在于不仅“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并且“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即揭露人在“资本”中的自我异化,把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规律统一起来。因此,回应“后形而上学”对辩证法的挑战,关键是从人的历史活动去理解历史规律。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任何一种时代性的哲学都产生于对时代性的人类问题的理论自觉。以资本的逻辑为实质内容的现代社会,它的时代性的人类问题,是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非神圣形象”——理性主义及其现实即“政治”、“法”、“国家”——中的“自我异化”。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导致人的现实世界的分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分裂。人的现实世界分裂的自我意识,构成我们时代的哲学理论。“后形而上学”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为基础,揭示了人在各种“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特别是人在社会“模式化”中的“自我异化”,从而为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展现了新的“视域”。
“后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以否认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极端方式,集中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普遍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其一,它集中地揭露了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的**”所造成的“形而上学的恐怖”,即“普遍理性”对“人”的“偏离”所构成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其二,它对形而上学的“层级性”追求的“拒斥”,凸显了“顺序性”的选择与安排的生存论意义,从而“终结”了以“普遍理性”扼杀实践的选择性、文化的多样性的“同一性哲学”;其三,它在“瓦解”主体形而上学的进程中,凸显了“主体间性”、“交往理论”、“商谈”、“对话”、“有机团结”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现实意义;其四,它在否定“同一性哲学”的进程中,试图构建以“非同一性”为前提的、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新的哲学理念,从而使得“必要的张力”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理念。这种“后形而上学”视域,对于深入地审视真理—规律—客观性观念。把“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辩证法贯彻到全部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深入地“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6]当代的辩证法理论,既是内涵着形而上学的“**”和“冲动”的批判、承载着形而上学的“理想”和“追求”的批判,又是对形而上学的“**”、“冲动”、“理想”和“追求”的批判,即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辩证法的批判,是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批判。非批判地看待形而上学所承诺的“理想”和“追求”,就会导致“理性主义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和“形而上学的恐怖”;非批判地放弃形而上学对“规律”、“真理”和“客观性”的承诺与追求,则会导致“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现代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史的断裂,“后形而上学”也不可能是人类思想史的断裂。辩证法要求我们在“现代性的困境”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并“达到微妙的平衡”。这是当代人类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
[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43页。
[3]同上书,第38页。
[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页。
[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玫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18页。
[6][法]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8][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1]同上书,第77页。
[12]同上书,第67页。
[13]同上书,第73页。
[14]同上书,第6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16]参见[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11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20]同上书,第14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22]同上书,第23页。
[23]同上书,第25页。
[24]同上书,第2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6][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27][英]I。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107、109、115页。
[28][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29]同上书,第18页。
[30]同上书,第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3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33]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35]《孙正聿哲学文集》第9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8-689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