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怎样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02(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也就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批判,因而首先是对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基本观念的批判。这种批判不能不最深层地指向哲学的核心观念——世界观。究竟什么是世界观?是人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观之,还是人以关于世界的思想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具体言之,什么是世界观的“世”?是自然而然的世,还是人生在世的世?什么是世界观的“界”?是无始无终的界,还是人在途中的界?什么是世界观的“观”?是自然而然和无始无终的非人或超人的目光,还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这表明,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既是展开哲学的前提批判的最为恰当的切入点,也是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的最为根本的聚焦点。

世界观,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哲学问题总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即人类性问题,并凝结为理解“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哲学范畴,因而构成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或人生的“最高的支撑点”。哲学的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就是对哲学所提供的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或人生的“最高支撑点”的前提批判。对这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哲学的“前提批判”,是一种寻求、揭示和批判地反思人类全部活动的“前提”的思想活动,是一种把隐匿在思想之中的“看不见的手”揭露出来并予以批判的思想活动,也就是把思想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揭示出来予以批判的思想活动。这种“前提批判”的思想活动,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的逻辑震撼力量。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它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它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是同哲学的“形上”本性和“本体”追求密不可分的。哲学的世界观前提批判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前提批判。

哲学的世界观的理论性质,集中地体现为哲学的“形上”本性和“本体”追求。哲学对“本体”的寻求,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是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具有三重基本内涵: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哲学对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寻求,它所关注的不是何者为真、何者为善、何者为美,而是把“真”、“善”、“美”作为主词而予以探寻和追究,这集中地体现了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义: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判断、解释和评价真、善、美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正是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真实内涵和真实意义。哲学意义的“本体”,既不是某种实体性的“终极存在”,又不是某种知识性的“终极解释”,也不是某种主观化的“终极价值”,而是以寻求“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方式,为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追寻“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本体论所具有的这种真实意义,使其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宗教的、伦理的、艺术的、科学的、常识的等)中,扮演了一种独特的角色,即,以其所承诺的“本体”作为最高的或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批判地反思人类一切活动和全部知识的各种前提,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自己时代水平的“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的支撑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体论就是哲学世界观。

哲学本体论的内在矛盾表明:“本体”,并不是某种永恒的终极真理,而是人类自我意识中的时代精神,即各个时代的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如何对待哲学本体论的内在矛盾,是否自觉到“本体论”只能是“本体论追求”,使哲学从原则上区分为“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传统哲学”之所以“传统”,就在于全部的传统哲学都是力图获得一种绝对的、确定的、终极“本体”。它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绝对的真?什么是至上的善?什么是最高的美?这样,它就把基于人类“形上”本性的“本体论追求”僵化为凝固的“本体论”。这是一种统治人类几千年的非历史的、超历史的、僵化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形而上学的恐怖”和“本质主义的肆虐”。与此相反,“现代哲学”之所以“现代”,就在于现代哲学自觉到了本体论的内在矛盾,自觉到了“本体”的时代性内涵,也就是自觉到了“本体论”的“追求”本性,即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哲学的本体论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后形而上学”,并不是抛弃了哲学的本体论追求,而是自觉地把哲学的本体论变成了本体论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看待哲学,也就是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哲学,哲学的“本体论”或“世界观”就发生了真正的革命,就把“本体论”彻底地实现为“本体论追求”,也就把“世界观”彻底地实现为“世界观的前提批判”:人类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判断、解释和评价一切事物并规范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本体”观念,就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自我意识中的时代精神,就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代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思想前提,因此,它既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性,又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因而孕育着新的历史可能性。就其历史的进步性而言,人们在自己的时代所承诺的“本体”或“世界观”,就是该时代的人类所达到的人与世界的统一性的最高理解,即该时代人类全部活动的最高支撑点,因此具有绝对性;就其历史的局限性而言,人们在自己时代所承诺的“本体”或“世界观”,又只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人类全部活动的最高支撑点,正是表现了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所无法挣脱的片面性,因而具有相对性;就其历史的可能性而言,人们在自己时代所承诺的“本体”或“世界观”,正是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所建构的阶梯和支撑点,它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本体”永远是作为中介而自我扬弃的。它既不是绝对之绝对,也不是绝对之相对,而是相对之绝对。“本体论”只有自觉为“本体论追求”即思想的“前提批判”,它才具有其现代的合理性。“世界观”只有自觉为“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即不断地变革世界观,它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概括为“历史的唯物主义”,包含着以“历史”的解释原则而展开的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

[2]同上书,第481页。

[3]同上书,第36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5]同上书,第364页。

[6]同上书,第36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365页。

[8]同上书,第22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11]同上书,第227、228页。

[12]同上书,第228页。

[13]同上书,第240页。

[14]同上书,第241页。

[15]同上书,第24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0]同上书,第55页。

[21]同上书,第56页。

[22]同上书,第5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5]同上书,第56页。

[26]同上书,第56页。

[27]同上书,第56页。

[28]同上书,第56-57页。

[29]同上书,第5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