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第2页)
在《哲学笔记》中,“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同“辩证法也就是逻辑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论断,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所形成的关于“问题的本质”的具有共同的思想内涵的同一个判断。列宁在“探求”黑格尔逻辑学的真实的含义、意义和作用时提出,“(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包含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见解、意识”[136]。列宁由此进一步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它是认识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137]正是由于列宁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关于认识的学说”的《逻辑学》,因此以全方框方式写道:“极其深刻和聪明!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138]这正是列宁以“问题的本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阐释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首先是植根于人的认识的辩证本性。列宁提出:“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如任何一个命题开始,从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139]因此,“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象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140]。在这里,列宁不仅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观点论证了“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而且是从人的认识的辩证本性论证了“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的辩证法和认识的辩证法”,从而在“辩证法就是逻辑学”和“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这两个命题的统一中,深化了我们对“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理解。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还在于人(人类)的认识本身是辩证发展的。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刻论述,“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141],“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142],“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143]。正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辩证发展的理解,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对“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思想内涵做出精辟的阐释:“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144]列宁的上述论断,既表明了从认识的辩证发展去理解“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表明了列宁主要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而着重提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的问题。如果把关系到“问题的本质”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一命题仅仅理解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就既不能真正把握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还在于哲学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理论、一种哲学学说、一种哲学派别、一种哲学思潮,都与人的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或部分密切相关。列宁在提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之后,做出了人们经常引证的著名论断:“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145]
对此,列宁又做出进一步的深刻阐述:“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146]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去理解全部哲学史,一个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真正地理解哲学唯心主义产生和长期存在的认识论根源。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还在于“辩证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无论是从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和辩证发展上看,还是从理解哲学理论和哲学派别冲突的认识论根源上看,理解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都必须把“辩证法”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这是列宁阅读《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在《逻辑学》的“存在论”的摘要中,列宁就以全方框方式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看来,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身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这给整个逻辑学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方面。”[147]正是这个“新的方面”,得到列宁的特殊的关切。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普遍运动和变化的思想(《逻辑学》,1813年)还未被应用于生命和社会以前,就被猜测到了?”[148]列宁认为,《逻辑学》之所以能够“猜测到”这个“普遍运动和变化的思想”,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149],“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概括”[150]。列宁由此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151]据此,列宁还进一步具体地提出,“哲学的历史”、“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这些就是认识论和辩证法应当从中形成的知识领域”[152]。深思列宁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恩格斯为什么把“辩证哲学”归结为是“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15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列宁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是以实践的观点来论证“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列宁在这里所指认的“唯物主义”,并不是旧唯物主义或一般意义的“唯物主义”,而是特指《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把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归结为西方近代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不仅曲解了列宁关于“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命题,而且从根本上曲解了《哲学笔记》对《资本论》的理解。
在《逻辑学》“概念论”的摘要中,列宁以“对客体的认识”的评语,摘录了黑格尔关于“对真理的认识就在于:把客体作为不附加主观反思的客体来认识”[154]的论述。列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释和发挥黑格尔的思想,由此提出了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系列评语。首先,列宁明确地提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155],“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156];与此同时,列宁又强调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57],“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58];列宁由此提出“实质:‘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159]。在这里,列宁深刻地揭示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存在论根源: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要求与外部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其次,列宁特别关切地阐述了“逻辑”的现实基础,提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160]。列宁的这个思想,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深刻地揭示了“逻辑”之所以具有“客观意义”的实践源泉。
最后,列宁在“黑格尔论实践和认识的客观性”的标题下,写下“人的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标准。黑格尔的意思是这样的吗?这一点要回头再看”[161]。接着,列宁又以全方框方式写下,“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62]。
列宁的上述思想,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深刻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从而使我们更为具体和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所吸取的“全部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更为具体和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如何“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163]。这同时表明,离开列宁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实践论理解,把列宁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重要思想仅仅归结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并进而把列宁的这个思想归结为“认识论的辩证法”,是不符合列宁的思想本身的。
(三)怎样理解《资本论》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对于列宁来说,最大的理论问题莫过于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理论困惑莫过于为什么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的互动中所阐发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重要思想,正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根本性回答。
列宁认为,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然而,在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的辩证法却遭到两个方面的严重歪曲:一是把“发展”这个概念当作时髦的旗号搞庸俗进化论;二是把“辩证法”从黑格尔已经达到的自觉形态(唯心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降低为朴素、自发的东西即“实例的总和”。对于造成这种歪曲的重要理论根源,列宁明确和尖锐地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164]理解马克思,就必须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而理解《资本论》,则必须“钻研和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在《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的互动中所做出的这个论断,要求我们真实地、深刻地理解《资本论》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列宁是作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来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此“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读黑格尔的著作”,总是以“参看《资本论》”为出发点来思考《逻辑学》,从而在《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的互动中得出一个根本性的结论,即:“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165]因此,深入地阐释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必须具体地阐述《资本论》的作为“同一个东西”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
《资本论》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作为“同一个东西”,具有深刻的、具体的思想内涵:其一,《资本论》直接呈现的是由一系列经济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离开这些经济范畴及其逻辑关系就不存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就是关于资本运动的“逻辑”。其二,构成《资本论》的经济范畴及其逻辑体系,又是马克思自觉地以思维的规定把握现实的规定的产物,离开思维对现实的认识论自觉,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逻辑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又是关于资本运动的“认识论”。其三,《资本论》以思维的规定所把握的现实的规定,是在商品、货币、资本、地租、利润的“物和物”的关系中所掩盖的“人和人”的关系,它的“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166],离开“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商品、货币、资本、地租、利润等全部经济范畴及其逻辑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又是体现“思维和存在的一致”的“辩证法”。[167]这表明,《资本论》所体现的“同一个东西”,既是吸收了黑格尔的“全部有价值的东西”——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作为“同一个东西”而研究和阐述资本运动的逻辑,更是“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前提和基础的“同一个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资本论》的开头,马克思就明确地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68]而在《哲学笔记》中,列宁首先关注的就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商品”这个“元素形式”中所体现的这种辩证关系。在《逻辑学》导言部分的摘要中,列宁就以全方框方式写下:“绝妙的公式:‘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的、个体的、个别的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特殊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很好!”[169]而在总结性的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对于《资本论》关于“商品”的这个“开端”思想,列宁的评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170]在这里,列宁不只是在“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意义上深刻地阐释了《资本论》所体现的普通与特殊的辩证法,而且在“同一个东西”的意义上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论》所体现的“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法。
列宁认为,《资本论》作为“逻辑”,是“因为每一门科学只要以思想和概念的形式来把握自己的对象”(黑格尔),因此“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174]。《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运动的逻辑,就是马克思以经济范畴(商品、货币、资本等等)的逻辑运动所把握到的资本运动的逻辑,也就是马克思以思维的规定所把握到的“现实的历史”的规定。列宁在《逻辑学》“本质论”的摘要中,在摘录黑格尔关于“思辨的思维就在于它能把握住矛盾,又能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而不是像表象那样受矛盾支配,并且让矛盾把自己的规定不是化为他物就是化为无”之后,写下这样的评语:“必须揭示、理解、拯救、解脱、澄清这种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做到了这一点。”[175]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正是以“矛盾”的具体的规定性来分析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性,并进而分析形成商品二重性的劳动的二重性,从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剩余价值论。列宁认为,《资本论》的这种研究方式和叙述方式,正是表明“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176]。
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以唯心主义为基础所实现的“三者一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现代唯物主义”的基地上的“三者一致”,因此,列宁在以“参看《资本论》”为出发点而阅读《逻辑学》的过程中,特别关切的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和从费尔巴哈继续前进,从唯心主义辩证法向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进”[177],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178]。这表明,深刻地理解《资本论》所实现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在于:其一,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所吸取的“全部有价值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其二,马克思怎样“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资本论》的“同一个东西”的辩证法,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了作为“实例的总和”或“抽象的方法”的辩证法,也就是超越了以直观反映论为基础的朴素的辩证法。这是列宁在《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思想。在《哲学笔记》中,列宁以“异常正确和深刻”为评语,完整地摘录了黑格尔的下述言论:“对于被引进定理中的具体材料的所谓解说和证明,一部分是同语反复,一部分是对真实关系的歪曲,一部分又是用这种歪曲来掩盖认识的虚妄,这种认识片面地采纳经验,唯有这样它才能获得自己的简单的定义和原理;它是这样消除来自经验的反驳的:它不从经验的具体的总体性来看待和承认经验,而是把经验作为例子,并且从对假说和理论有利的方面去看待和承认经验。在具体经验从属于预先设定的各规定的情况下,理论的基础就被蒙蔽;它只是从符合理论的这一方面显露出来。”[183]对于所引证的这段论述,列宁又在与《资本论》相对照的意义上写下这样的评语:“参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184]这就是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缺陷,是以“片面地挑选经验”为前提而形成的“定理”,而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论》,它所实现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一致”,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不是“片面地挑选经验”,不是把“具体经验从属于预先假设的各规定”,因而既不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实例的总和”,也不是以某种“刻板公式”来诠释资本主义,而是“从经验的具体的整体来了解和解释经验”,也就是以“理性的具体”所实现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185]这才是《资本论》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作为“同一个东西”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在《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的互动中,列宁的《哲学笔记》全面地、深入地探索了辩证法理论,不只是研究和回答了一系列前人提出的或是遗留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关于辩证法的新问题。粗略地予以整理和概括,我们就可以在《哲学笔记》中归纳出如下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什么“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如何理解“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怎样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唯心主义最少而唯物主义最多”?为什么“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怎样理解黑格尔《逻辑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怎样“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必须是“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和认识辩证法”?怎样使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