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超越对发展学说的经验化理解(第2页)
这里所说的“聪明的唯心主义”,主要地是指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逻辑学反思的黑格尔概念辩证法。这里,对我们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理论问题:为什么是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而不是旧唯物论者达到了概念辩证法呢?列宁指出:“普遍运动和变化的思想(《逻辑学》,1813年)还未被应用于生命和社会以前,就被猜测到了。”[15]这种最先被猜测到的辩证法思想,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
这就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为什么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不是首先从社会领域或生命自然领域中总结出来,而是首先在思维逻辑领域中被猜测到了?为什么是研究概念逻辑运动的黑格尔首先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理解为并描述为一个过程呢?恩格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是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全部哲学发展,是2500年来的哲学发展所达到的成果,黑格尔的每个范畴都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阶段[16];列宁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概括,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身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17]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黑格尔之所以能够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创立博大精深的概念辩证法理论,就在于这个理论本身是总结哲学发展史(乃至全部人类认识史)的成果,是从哲学发展史(乃至全部人类认识史)的总结中产生出来的。
无论是反观人类的认识史,还是反省个体的认识过程,我们都不难发现,从运动的经验事实上肯定运动和变化,这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已经达到的认识,也是每个人未经反思就可以达到的认识;这样的辩证法之所以会“陷入”形而上学,主要是由于它无法解决以概念的运动描述事物运动的本质问题。同样,所谓的形而上学也不是否认感官所反映的运动,而是否认思维用矛盾的观点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而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其根本的标志,就是用概念的逻辑去理解、把握、描述、表达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点,感性经验是无力解决的,各门实证科学也是无法直接达到的。只有在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才能够达到对概念辩证本性的认识,从而运用概念的辩证法去表现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正是由于黑格尔深入地考察了人类认识史,系统地总结了哲学发展史,努力地探索了思维与存在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才能够以概念辩证法的形式首先提出“普遍运动和变化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把“辩证哲学”简洁地概括为“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18]。
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直接产生于对人类认识史的总结,对于辩证法理论的正确性,也不能满足于实例的证明,而必须用整个的认识史和科学史来检验。
列举客观事物辩证运动的实例,可以证明存在着客观的辩证运动,但是,这种证明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无法证明辩证运动的普遍性,因为实例的总和并不是规律;其次,它无法证明思维的辩证运动,因为要证明思维的辩证运动就必须揭露概念的辩证本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实例无法证明思维和存在服从于同一的辩证发展规律,因为这个规律就是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就体现在人类认识史之中。只有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所创造的全部科学,才能揭示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所以,对辩证法理论的正确性,只能是用整个的认识史和科学史来检验。正是基于对辩证法的上述理解,列宁强调地告诉人们:“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和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19]我们应当从黑格尔所创建的概念辩证法的基础上,特别是从马克思所创建的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去理解辩证法的发展学说。
[1]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1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列宁全集》第55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同上书,75页。
[4]同上书,307页。
[5]同上书,308页。
[6]《列宁全集》第55卷,2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同上书,306页。
[8]同上书,213页。
[9]《列宁全集》第55卷,2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列宁全集》第55卷,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1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同上书,308、290页。
[14]同上书,235页。
[15]同上书,118页。
[16]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同上书,289、209、9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列宁全集》第55卷,122、1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