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第4页)
[113]杨琦。辽北地区无公害花生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7,(11)。
[114]杨向东。资源型城市盘锦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
[115]杨振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116]杨志安。“大沈阳经济区”的构建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3):34-36。
[117]姚震。大沈阳经济区与城际交通一体化的先导意义[J]。城市建设,2006,(7):220-222。
[118]叶逗逗。葫芦岛钼矿的两次整顿[J]。财经,2006,(4):70-74。
[119]引碧入连工程。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http:s。。。
[120]于长晖。本溪新城建设生态城市框架体系的构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35-36。
[121]于得水,等。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对策。中南林业调查规划[J]2004,23(1):36-37。
[122]袁宏志,贾晓晴。资源型城市培育接替产业的思考——以盘锦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3):65-69。
[123]远帝红,王云峰。辽宁全面打响母亲河治理攻坚战。新华网辽宁频道,http:。xi。ews2008-0530t_13407788。htm。
[124]张本家,吕凤山。铁岭市城市水土流失治理与成效[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5):51-52。
[125]张德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首批重大决策项目研究报告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26]张凤民,马占一。“关外第一市”的魄力——葫芦岛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纪实[J]。国土资源通讯,2010,(1):29-32。
[127]张福全。辽宁近代经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28]张洁。辽宁矿产资源的百年开发及对老工业基地发展和振兴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3):86-89。
[129]张军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化研究——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J]。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2003,(3):36-38。
[130]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31]张平宇。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的制度与文化因素[J]。人文地理,2006,(2):45-49。
[132]张姝。关于对铁岭生态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09,(9):69-70。
[133]张耀光,王宁,赵永宏。大连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的作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9-22。
[134]张玉麟,郭忠孝。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6):60-61。
[135]赵德海,冯德海。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08,(1):11-14。
[136]赵蕾。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8,(8):17-18。
[137]赵彦昌。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足迹——档案印证辽宁工业60年发展。中国档案资讯网,http:。。e?ID=9081。
[138]赵映慧。辽西走廊地带城市协调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139]振兴东北网,http:。east。gov。。
[140]志文。昌图:县域经济渐入佳境[J]。共产主义,2007,(3):8。
[141]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振兴历程2003~2008[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42]中国丹东政府网站,http:。dandong。gov。。
[143]中国抚顺政府门户网,http:。fushun。gov。。
[144]中国绿色时报。铁岭榛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J]。果农之友,2010,(2):32。
[145]中国岫岩政府网站,http:。xiuyan。。。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运输60年[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147]周凤杰。辽西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93-95。
[148]朱国恩。辽西化石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4(4):47。
[149]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阜新经验[J]。领导决策信息,2009,(20):11。
[150]邹小月。葫芦岛钼矿整合实现新突破[J]。有色设备,2007,(4):62。补片:14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