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综合区划(第3页)
3。葫芦岛—绥中亚区
葫芦岛—绥中亚区地处辽西走廊,包括葫芦岛、兴城和绥中,共6787km2,占全省的4。65%,占Ⅳ区的27。1%。本区地貌由剥蚀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及山间坡洪积谷地构成,沿海有少量滨海平原,低山丘陵海拔100~600m,山前倾斜平原海拔10~40m。
属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年总辐射量在140kcalcm2左右,日照时数2800h左右,日照百分率62%~65%,年平均气温8。6~9。2℃,年均降水量550~650mm,年均降水日数72~75d,≥10℃积温3500~3600℃,无霜期166~178d。土壤以棕壤、初育土和草甸土为主。本区丘陵地以灌木林和果园较多。
区内耕地占29%,园地占8%,林地占21%,草地占22%。本区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水果生产,尤以梨产量为全省最多,约占总产量的50%。沿海粮食单产较高,且是花生产区之一。
(五)辽北波状平原区
辽北波状平原区位于辽宁省中北部,包括铁岭市西部,阜新市彰武县大部,沈阳市新民市北部地区。总面积1。4×104km2,合140。5×104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62%。人口密度173人km2,农村人均占有土地0。67hm2、耕地0。37hm2。地貌以波状平原和沙丘覆盖的平原为主,平原中有丘陵分布,自然资源特点是:第一,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本区人口密度低于辽河下游平原,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都较多。东部以潮棕壤、棕壤、草甸土为主,土壤肥力较高;西北部潮土、风沙土较多,土壤肥力较低。第二,光照充足,风沙较大。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北面靠近科尔沁沙地,风沙危害严重,年平均风速达3。0ms,春秋达4~6ms,有70%的耕地受到风沙危害。第三,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丘陵和山前岗地地下水资源贫乏,沿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丰富而易涝。
本区又可分为2个亚区。
1。昌图—法库亚区
昌图—法库亚区位于Ⅴ区东部,康平县胜利、彰武县东六家子至新民市公主屯一线以东,包括昌图、法库二县全部,康平县东部、开原县西部以及铁岭、新民及彰武小部地区,面积9003km2,占全省的6。17%,占Ⅴ区面积的64。1%。本区东部是由垄岗台地和丘间冲积洪积平坦宽谷地构成,海拔高度50~150m,垄岗台地地表坡度5°~10°,宽谷地坡度小于3°。台地地表物质含碎石亚黏土及砂砾岩,谷地为冲积物。西部则由浑圆状剥蚀高丘及丘边坡积洪积平原组成,高丘高度海拔90~250m,地表坡度多在5°~10°,地表物质由安山岩及混合岩组成。倾斜平原多为黄土状亚黏土、亚砂土。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总辐射量较高,135~140kcalcm2,年均日照时数2700~2850h,日照百分率60%~65%。年均温5。8~7。2℃,年降水量550~650mm,年降水日数78~95d,≥10℃积温3050~3350℃,无霜期141~155d。土壤中棕壤、草甸土、潮土和风沙土较多。东部土壤肥沃。风沙土主要在北部,面积不大。本区自然植被较少,主要是低丘上的灌木林及疏林、草地,农田上多有防护林。本区耕地占比例较大,约61%,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粮食年产量东部地区较高,西部中等,有相当面积的中产田,粮食商品率达60%,尤其是昌图县,每年上交商品粮居全省之首。
2。彰武—康平亚区
彰武—康平亚区地处Ⅴ1区西部,包括彰武县大部,新民及康平北部,阜新小部分地区,面积5041km2,占全省3。45%,占本区35。9%。本区由沙丘覆盖的冲积湖积平原和沙丘漫布的低平原组成,海拔高度30~220m,北高南低。地表物质以砂、细粉砂、亚黏土及黄土状亚砂土组成。本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总辐射量136~142kcalcm2,日照时数2750~2850h,日照百分率62%~66%。年均气温6。5~7。5℃,年均降水量450~600mm,年降水日数75~82d,≥10℃积温3250~3350℃,无霜期145~155d。土壤以砂质潮土及风沙土为主。区内丘陵多棕壤性土,本区北部分布较多的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部分低洼地有盐生草甸,沿河有杨树林。本区大部分县属辽宁省商品粮基地县,但区内粮食单产很低。北部是绵羊生产基地之一。
二、综合地理区划
(一)区域划分原则
本书对辽宁省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则:一是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二是结合目前辽宁地理以市县为基本单元的特点,结合地理沿革,保持现存行政区划界线的完整性。结果是将辽宁省划分为辽东、辽南、辽中、辽西、辽北五个地理区域。
辽宁省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各个不同的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地区间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变化,这些都给辽宁地理区域的划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书对辽宁省的地理区域划分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条件比较一致的基础上,着眼于目前辽宁地理以市县为基本单元的特点,结合沿革地理,保持现存行政区划界线的完整性,将全省划分为五个地理区域,即辽东地区、辽南地区、辽中地区、辽西地区和辽北地区。
这种以市的行政区划界限为基础的地理分区,既非自然地理区,也不是经济地理区,但又具有自然和人文地理互相结合的综合性特点。
(二)各地理区域基本情况
依据2006年辽宁省统计数据计算,土地面积是辽西地区最大,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以上;人口数量是辽中地区最多,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地区生产总值是辽中地区最高,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42%,其次是辽南地区,占全省的29。18%(图4-5、表4。3、表4。4、图4-6、图4-7)。
图4-5辽宁省综合地理区划图
资料来源:尹德涛。辽宁省志·地理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表4。3辽宁省地理分区行政区域一览表
表4。42006年辽宁省各地理区域经济概况
注: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图4-62006年辽宁省各地理区域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比较图
图4-72006年辽宁省各地理区域地区各类生产总值比较图
除辽北地区外,全省各地区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普遍占据主导地位,也决定着该地区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