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经济格局(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特产农产品

辽宁省地处暖温带的北缘,且地貌结构复杂,山地、平原、丘陵俱全,有绵长的海岸线,滩涂资源丰富,水分状况自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到半干旱,光热资源自南向北减少,因此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并生产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辽东的柞蚕茧,辽南的苹果,绥中的白梨,北镇的鸭梨,辽东、辽北的山楂,朝阳的山杏、山枣,长山列岛的海参、鲍鱼,辽东的人参、鹿茸和中草药等,都是长期以来就饮誉国内外的特产。这些特产农产品大体上分为蚕茧、水果、中药材、海珍品和山货等乡土产品5大类。

(1)柞蚕茧

柞蚕茧是辽宁省的重要特产,产量占全国的75%,占世界的65%。据史料记载,辽宁省柞蚕茧生产已有800余年历史。柞蚕茧原产于山东,隋唐时随着辽宁的开发,大批移民迁入,柞蚕茧也随之带入辽东,到20世纪初(1915~1925年),放养面积已达1。3×104hm2,年产量达6。5×104t。当时,产地以丹东为中心,主要分布于盖州市、岫岩、宽甸和东港市,凤城、海城及庄河次之。

辽宁东部山区海拔100~250m的低山丘陵,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柞林广布,是中国最理想的二化性柞蚕生产区。全省现有29个县(区)近10万人经营柞蚕生产,每年放养面积大体在53。3×104~60。0×104hm2,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的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其中丹东地区居全省之首,放养面积占全省的62。3%,放养总数占全省的57%,柞蚕茧产量占全省的71。6%。其次是大连地区,放养面积占全省的18%,柞蚕茧产量占10。2%。岫岩、宽甸、凤城、庄河、海城、普兰店、营口、西丰、辽阳、东港、振安等县(区),年柞蚕产量一般都在500t以上,其中岫岩县产量最多,在1。0×104t左右,占全省的1/4左右;凤城和宽甸次之,年产量0。5×104~1。0×104t,庄河为2000~3000t。

(2)果品

果品生产是辽宁省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水果生产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果园面积不断扩大,水果产量不断增加,水果的主要栽培品种增多。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摆脱了从属于种植业的附属地位,正在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独立部门。

辽宁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果树生产的气温、光照和水分3大因子均较为适宜。除现有的栽培果园外,还有大量的宜果荒山、荒坡有待开发,发展果树生产的潜力很大。冬季低温冻害是影响全省果树发展的限制因素,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大果类果树仅能在南部地区栽培。省内降水分布不均,辽西、辽南常发生“春旱”或“秋旱”现象,影响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辽宁省水果主要集中在大连和锦州等市。大连市苹果产量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锦州梨产量占全省梨总产量的55%。其他果品,如葡萄、山楂、板栗、桃、李、枣等树种均有相应的集中产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水果种数的地理分布从南向北递减,并表现较为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布。辽宁果树的这一地理分布特点,有利于水果生产的集约化和基地化。

辽宁果树资源较为丰富,拥有30多种,2000多个品种的果树。除苹果、梨、山楂、葡萄四大主栽品种外,还有李、杏等近20种常栽种,总产量为95。9×104t,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北三省,在中国居第四位,是中国北方水果的重要产区。

苹果产区主要分布于大连、营口、锦州及朝阳的部分地区。其中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气候适宜,栽培历史悠久,产量最多,是省内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

梨的生产在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同的品种。白梨主要在辽西的黑山东麓,包括绥中、连山、建昌等县区。其中以绥中白梨为最好,产量约占全省的一半,是辽宁的名牌品种。鸭梨分布于医巫闾山山麓,主要包括北镇市和义县,其中北镇鸭梨最驰名。南果梨分布于千山西麓,主要产区在海城市。

葡萄的分布,一是在辽东湾两侧,主要包括大连、锦州、营口3市所辖县区,所产葡萄风味好,商品价值高;二是大城市郊区,除大连外,锦州、辽阳、营口、鞍山、沈阳等市的郊区也都有葡萄园。

山楂分布于千山山脉西麓,即铁岭—辽阳—岫岩一线,及龙岗山麓的广大地区,即凤城—宽甸—桓仁一线,主要包括西丰、铁岭、开原、抚顺、辽阳、本溪、桓仁、岫岩8个县(市)。1984年,这8个县的山楂产量为0。8×104t,占全省山楂产量的70%。辽阳一带及其以南地区,由于积温相对较高,所以山楂色红、味正、含糖量高,加工时省糖,成本低。

(五)畜牧业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对各种类型的畜牧业生产都比较适宜。由于省内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牲畜类型也不一样。惧怕湿热的绵羊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约占全省绵羊总数的70%;食性广泛的山羊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约占全省的58%。省内各地自然条件对牛的生长影响差别不大,所以牛的分布比较广泛,平原地区虽然不具备发展肉牛的放牧条件,但可以搞圈养。

辽宁省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种用价值较高的国家级品种有辽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昌图豁鹅等。地方良种主要有:东北民猪、铁岭挽马、金州马、西丰梅花鹿、大连标准水貂等。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品种有新金猪、沈花猪、辽宁黑白花奶牛、沿江牛、复州牛、东北细毛羊等,此外还有部分引进品种。

黑猪是全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丹东、昌图、瓦房店、海城等地,是全省目前地方品种中瘦肉率最高的品种。沈花猪主要分布在沈阳及其附近的县市,新金猪主要分布在普兰店市和大连市郊,这两种猪都具有耐粗饲料、生长快、肉质较好的特点。东北民猪具有耐寒、耐粗饲料、繁殖率高等特点,但瘦肉率低,生长较慢,目前纯种东北民猪数量已不多,只有几百头,分布在偏僻的东部山区。

2。牛和羊

辽宁黑白花奶牛具有体质健壮、适应性强、产奶量高的特点,总量3×104头左右,约占奶牛总数的60%。主要分布于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大城市郊区。

东北细毛羊是辽宁省主要细毛羊品种,占绵羊总数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具有适应性强、体大、毛长、产毛量较高的优点,是毛肉兼用型品种。

东北半细毛羊是优良的半细毛羊品种,属毛肉兼用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新宾和桓仁两县是该羊的生产基地。

辽宁绒山羊是罕见的优良品种,被誉为“国宝”。它以绒量多、绒质好、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而著称,集中分布在盖州、岫岩、宽甸、凤城、庄河等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家禽

辽宁肉鸡和蛋鸡的生产已广泛采用引入品种的商品生产系,如星杂288、星布罗等。这些品种用料省,生产能力高。采用这些优良品种,使鸡肉和鸡蛋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

庄河大骨鸡主要分布在大连地区,是蛋肉兼用型品种,体大、蛋大、肉质好,具有很高的种用价值。昌图豁鹅主要分布于铁岭地区,具有体型小、产蛋多的特点,能适应粗放饲养的管理条件,具有培育蛋用型鹅种的较高种用价值。

(六)水产养殖业

1。淡水养殖业

辽宁省内陆水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8%,全省可供养殖的水面11。0×104hm2,其中水库、湖泊、河沟8。3×104hm2,池塘等小水面2。7×104hm2。有可供养殖的水库、池塘和湖泊等水面173。45×104hm2。此外,有温泉近50处,冷泉几百处及大量的工业余热水面,还有53。3×104hm2水稻田和3。3×104hm2经改造可供养鱼的沼泽地。

水库、池塘是养殖生产的两大重要基地。水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东、北、西部,由于多年采取增养殖措施,鱼类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重点水库渔业基地52处,水面近3。9×104hm2。近几年来,辽宁省水库渔业发展很快。

池塘等小水面大多集中分布于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域的中下游。20世纪80年代以来,池塘养鱼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放天养”的落后生产方式,精养和集约化养殖面积逐步扩大。建商品鱼基地,建标准鱼塘,改造小水面,使淡水养殖产量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池塘养鱼发展速度最快。

辽宁省各地的淡水渔业发展不平衡,各类水体相差较大,发展快的还限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发展缓慢。全省还有1。3×104hm2水面和2。9×104hm2沼泽地没有开发利用。稻田养鱼尚未开展起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工业余热尚没有充分利用,还有几万公顷水库水面利用得不充分。

根据地貌、植被、水系和鱼系等因素及渔业发展的方向,可将全省淡水渔业划分为两个渔业区:水库增养殖区和以辽河平原及大中城市郊区为重点的小水面养殖区。

水库增养殖区的水库多处于鸭绿江、辽河、大小凌河中上游的辽宁东部山地和南、北、西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铁岭、抚顺、本溪、阜新、朝阳、大连等市所属县(市)和丹东的宽甸、凤城、岫岩及锦州的义县、葫芦岛市区、绥中、兴城等地。本区鱼类资源较丰富,有经济鱼类、名贵或稀有鱼类和凶猛肉食性鱼类约70种。东部山区有中国林蛙,辽西盛产甲鱼。

小水面养殖区包括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市所属县(市),丹东市郊区及东港市和锦州市郊区及所属凌海市、北镇、黑山县以及各大中城市郊区。本区地处辽河、鸭绿江、大小凌河下游平原,区内河流、泡沼众多。由于地处九河下梢和河口地区,鱼类资源比较丰富,有80多种,虾、蟹、蚌及水生植物资源也较丰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