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倾寒的帮助(第1页)
苏黎世的项目进入了最紧张的深化设计阶段。
最初的合作蜜月期过去,文化差异和工作习惯的不同开始显现出更尖锐的摩擦。
海外团队注重创意天马行空,有时会忽略落地的可行性和成本控制。
而隅间这边,尤其是夏芷,则更倾向于在尊重创意的基础上,寻求最具可实施性的解决方案。
这种理念上的碰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这天,讨论围绕着一个核心中庭的玻璃穹顶结构展开。
对方一位年轻气盛的设计师坚持采用一种视觉效果极其震撼,但结构复杂且造价惊人的双曲面设计,并引用了几座著名地标建筑作为佐证。
“艺术需要牺牲!需要突破!”那位设计师挥舞着手臂,语气激动。
夏芷看着电脑上初步模拟出的,但却堪称天文数字的造价和长达数月的施工周期,眉头紧锁。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将模拟数据投到屏幕上。
“Mr。Hoffmann,我理解并欣赏您对艺术性的追求。”
“但我们的项目预算和工期是现实存在的框架。这个方案不仅造价远超预算,其复杂的施工工艺也意味着极高的风险。”
夏芷的声音清晰冷静,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位海外团队成员。
“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下,在保留核心视觉概念的前提下,通过结构简化或材料替换,找到一个平衡点?”
那位设计师显然不以为然,耸了耸肩:“妥协就意味着平庸。”
会议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周铭在一旁有些着急,悄悄拉了拉夏芷的衣角,示意她别太强硬。
夏芷却仿佛没有察觉,她调出自己这几天熬夜做的几个简化方案,开始逐一讲解:“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将双曲面改为单曲面结合,采用一些设计,同样能营造出光影变化,但结构和成本会可控很多。”
“或者,我们保留曲面概念,采用单元式玻璃……”
她讲得投入,条理分明,数据支撑扎实。
那位起初不以为然的Hoffmann先生,也渐渐收起了轻视的表情,开始认真审视她的方案。
然而,固有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
争论持续了整个下午,依旧没有达成共识。
对方团队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项目进度受到了影响。
晚上回到公寓,夏芷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
不仅仅是身体的劳累,更多是那种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壁垒和固有偏见时的无力感。
她坐在书桌前,看着屏幕上僵持不下的方案,心里沉甸甸的。
周铭煮了两杯咖啡端过来,递给她一杯,叹了口气:“这帮老外,有时候真是固执得可以。实在不行,是不是得让秦老师出面沟通一下?”
夏芷摇了摇头,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秦老师在国内也有项目要盯,不能什么都依赖她。我们再想想办法。”
她知道,这是她必须独自跨越的坎。
几乎是同一时间,上海,倾夏资本。
纪倾寒刚刚结束与欧洲一个重要合作伙伴的视频会议。
会议间隙,她看似随意地向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总裁问了一句:“之前提到过的,与瑞士那边设计领域的交流平台,搭建得怎么样了?”
副总裁愣了一下,没想到纪总会突然关心这个相对次要的议题,连忙回答:“哦,已经在推进了,我们已经联系了几家瑞士顶尖的设计事务所和行业权威……”
纪倾寒点了点头,端起水杯抿了一口,目光落在屏幕上某个瑞士知名结构工程师的简介上。
她语气平淡地补充:“既然建立了,就要发挥作用。”
“可以尝试主动为一些有潜力的跨国合作项目,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尤其是涉及东西方设计理念融合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