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第3页)
雷锋精神不但适应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时期,同时也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是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历史时期的一种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道德传统,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对这一事业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既提倡物质利益原则,也要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本身包含了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那种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的观念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雷锋精神中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一个人、一个部门如果单纯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他追求利益的手段可能背离道德的、法律的规范,实现利益的手段也是卑劣的。
人们可能会发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奉献精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实行按劳分配同提倡献身精神能够统一吗?首先,我们应当区分,按劳分配和奉献精神是在不同领域中所实施和体现的不同原则,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从按劳分配的原则来说,就是有劳有酬、按劳付酬、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经济活动中,是必须要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的,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的一个分配原则。
但是,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零零地进行的,它必然伴随着人和人之间的其他关系。如在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经理同雇员的关系、工人同工人的关系、服务人员同服务对象的关系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关系中,还必须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在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相互支持和相互忍让。如果把按劳分配原则理解成为“按酬付劳”、“斤斤计较”、“争多嫌少”、“自私自利”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又如何能有序地进行?由此可见,越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就越要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良好的道德风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时,我们必须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强调先富帮助后富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强调一种顾全大局、共同协作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经济领域,还有政治领域。在政治生活中,决不允许种种“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哀。而有多少人能像雷锋那样,永远那么富有爱心,永远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淡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曾经,我们几十年来所景仰、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傻子。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无私奉献则是一种纯洁无瑕的至高精神境界。无私奉献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无私奉献超越平凡但又寓于平凡。无私奉献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慷慨献身,舍小家、顾大家,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大多数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一件小事做起,如向失学儿童献一份爱心,向灾区群众捐几件衣物,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等等,也都体现着奉献精神。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绝不是漠视个人利益,绝不是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强调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无私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的理想目标,它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无私奉献具有永恒的魅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无论时代怎样发生变化,无私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耀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世界才会成为充满爱心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才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
(五)雷锋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克制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利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道德现象愈加关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丑恶的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区,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如官德失范、公德淡漠、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制假贩假、恶劣竞争、对他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等。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仅成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瓶颈,而且也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怀念雷锋,深切感到雷锋精神对我们当前社会的意义,更重于以往任何时代。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笃信“金钱万能”和利己主义的信条,渐渐学会从“个人实惠”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大道理一筐不如‘大团结’一张”,诸如此类的论调在一部分人当中颇为流行。一时间,雷锋精神又一次被一些人遗忘,雷锋精神受到了种种非议。有人议论说,“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现在应当是“物质上尽情享受,精神上充分表现自我”;也有人把雷锋遵循的“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准则错误地理解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人人为我,我也为我”。在这些论调影响下,有些年轻人越来越感到迷惘和困惑,有个青年工人说过:“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还提倡照雷锋的样子做,是不是有点太吃亏了?”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支配之下,雷锋的精神被淡化了,集体主义被歪曲了,连雷锋身体力行的助人为乐美德也开始被遗忘和抛弃了。
应当看到,上面讲的消极现象,远不是我们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主流。但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思索,正是因为雷锋那种大公无私、甘愿奉献、不惜牺牲、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精神被人们丢掉,所以令人愤慨的问题才会这样多。今天,要找回雷锋精神,就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到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怎样对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怎样看待“从公”还是“从私”、“忘我”还是“为我”之间的区别等问题,重新加以认识和回答。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同上书,285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8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8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同上书,857页。
[7]《列宁选集》第4卷,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3卷,10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同上书,1094页。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50—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271页,许三良、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10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同上书,1027页。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2月19日。
[17]朱穆:《复奏记梁冀》。
[18]司马迁撰:《史记》卷三,166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10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江泽民文选》第2卷,33—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