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对立统一规律,从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进入到根本内容,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是由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而转化为他物,进而由否定这一否定再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把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这三个相互联系着的基本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等诸要素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中,有一个中心的、指导的线索,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22]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23]。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这些思想,明确提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24]

对立统一学说之所以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尤其是揭示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源泉、动力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5]这两种发展观,即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而引起“自己运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既然全部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说明联系和发展的,那么,揭示了联系和发展本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量变质变规律所揭示的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相互斗争所引起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事物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运动,实际上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展开形式。至于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具有对偶性的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等,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既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又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认识工具、认识方法。列宁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并明确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6]毛泽东明确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7]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说就是矛盾观;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的规律,从根本上说就是矛盾的规律;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矛盾分析法。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坚持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而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并由此否认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则是形而上学之要害。一句话,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当然,核心并不能代替全体。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具有对立统一规律所容纳不了的各自的独特内容;同时,实质和核心也是同其他辩证法要素相比较而显现、相联系而存在的,抹杀了其他要素相对独立的价值,所谓实质和核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6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列宁选集》,第4卷,4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2卷,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全集》,第55卷,2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选集》,第1卷,8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列宁全集》,第55卷,1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6]《列宁全集》,第55卷,1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同上书,7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列宁全集》,第55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0]《毛泽东选集》,第1卷,173~1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列宁选集》,第2卷,4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列宁全集》,第55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6]《列宁全集》,第55卷,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7]《毛泽东选集》,第1卷,3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