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征(第2页)
列宁所处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而列宁所生活的俄国正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无产阶级革命已成为现实的实践问题。同时,自然科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变革,有些人则借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宣扬唯心主义哲学。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概括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形成了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8]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就以崭新的思想武装,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开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正是在这一伟大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大道。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现实的生活和实践,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得到发展,是因为它始终同现实的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相适应的,列宁对唯物辩证法,尤其是对立统一学说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就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空前尖锐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毛泽东所深刻地发挥了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可以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哲学概括。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每一个发展,都可以从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找到它的根源。
哲学是科学知识的反思、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这样。“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9]。一百多年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地为哲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反思、概括和总结新材料,回答新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科学发现,建立和充实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列宁概括和总结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认识论。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突出例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批判中实现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及其辩证法思想的神秘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批判了其他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才建立和不断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列宁正是在批判“物质消灭了”的唯心主义时,才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毛泽东正是在批判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中,深刻地发挥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原理的。没有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0]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按照它的科学的、批判的本质,根据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发展,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1]。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为自己的内容。正是以此为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列宁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作一块整钢,认为“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22]。这块整钢正是一个包含着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理论体系,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则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在古代,曾有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尔后,朴素唯物主义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朴素辩证法演变为唯心主义辩证法。由前者向后者的发展,无疑是哲学思想史的重大进步,然而,这个进步是以牺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为代价的。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和矛盾,曾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窒息着辩证法,使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得不到彻底的贯彻,都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形态。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克服这个矛盾。
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这个矛盾,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体现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之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现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同时又处在普遍联系、无限发展之中;人的认识是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一个矛盾的、发展的过程;客观决定着主观,主观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理解,都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表现为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的相互渗透、彼此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在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就内在地包含着辩证法:它把物质世界的统一看做相互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把意识看做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把意识对存在的反映看做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克服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时又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它把辩证法的规律看做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主观辩证法看做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把“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23]看做是辩证法的首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水乳交融,血肉相连。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之中。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机体”要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来维系,而且它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两个“元素”化合而成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个前提、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项原理、任何一个论断、任何一个命题,都不可能只有唯物主义或者只有辩证法,而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既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一个普遍原则,那么,它就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同传统哲学相比较,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具有特殊的意义。换言之,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少思想家在历史观上具有辩证法观点和唯物主义因素,但对历史作系统的唯物主义解释的哲学是没有的。唯心主义者当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旧唯物主义者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当然,有的唯物主义者力图唯物地解释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改变了的人则是改变了的环境的产物。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同时又认为,人们的理性决定了环境,而最初懂得按理性行动的只是少数先知先觉的人物。因此,应该由懂得理性并代表理性的先知先觉的人物来启发受了蒙蔽的多数人,来教育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群氓”。这实际上是陷入唯心史观,并走向英雄史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典型意义,它使我们看到,一种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一旦进入历史领域,是怎样背叛自己,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历史观从总体上看都是唯心主义,这同社会现象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点密切相关。很明显,无需人的参与,太阳照样发光,地球照样转动,就是说,离开人和人的活动,自然界照样存在,自然规律照样发生作用。社会历史则不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历史;而人是有思想的,人的活动是由思想支配的。这种浮在历史表面的现象,长期地掩盖着历史的本质,使得在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更加困难。
既然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人的目的、思想、动机等又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恩格斯所说的“动力的动力”[24]。这是发现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25]。寻找这种动因必须超出人的思想领域之外,不然仍旧摆脱不了用精神解释历史的窠臼;同时,又必须在社会领域之内来寻找这种动因,否则,仍然说明不了社会本身的客观性。这个动因终于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这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虽然同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相联系,但它本身却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和在物质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经济)的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着自己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克服了用精神的原因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也排除了用社会以外的原因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形而上学主张。由于这个伟大的发现,人们才破天荒地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贯彻于历史领域,从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概括,因而它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彻底一元论的理论体系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是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四、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理论,总的来说不了解实践,特别是不了解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意义。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哲学不讲实践,或者同实践没有任何联系。实际上,任何哲学都是适应一定的实践而产生的,而且它一经产生,就必然会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一定阶级的哲学,总是为一定阶级的实践服务的。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谈过实践问题。例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哲学家都讲“行”,但他们所谓的“行”,主要是指符合于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修养行为,要求人们履行反映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在欧洲哲学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极力要求去改造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但他们同时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只能是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批判,对“愚昧”的群众进行“启蒙”,显然,这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一样,费尔巴哈“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6]。因此,他同样“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黑格尔有不少关于实践的深刻论述,但他把实践看做是无人身的“绝对观念”、“自我意识”的体现,从根本上说,是在抽象的思辨王国里翱翔、驰骋。因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本身。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同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既批判了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的直观唯物主义,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从感性活动、实践来理解人本身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并在实践中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8]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解释世界要以实践为基础,改变世界更必须诉诸革命的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9]。因此,新唯物主义同时是实践唯物主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并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而在其“合理形态”上不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而且“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0]。合理形态辩证法的这种本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揭示、理解和体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或者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深刻而全面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把实践的观点看做是自己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强调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理论地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而且要实践地改造世界、变革世界,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浸进群众的实际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固有的实践性,消除了历来哲学同实践特别是同人民群众实践的对立,打破了把哲学封闭在少数思想家书斋和讲坛里的局面,找到了哲学通向生活,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最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主张,并不意味着反对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并不否认科学地解释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认为正是这种科学的解释,才为合理地改变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改变世界,在科学地解释世界即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作中,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从而“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2]。
正是由于具有实践性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都说明了它的科学性,而这一切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同那些脱离实践的抽象教条截然不同的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从来都把自己的哲学当做科学。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生涯看做是在永无止境的科学道路上的攀登,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为“科学巨匠”,列宁多次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是“科学著作”,毛泽东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灵魂。离开科学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管在什么名义和旗号下,违背了科学性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是因为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并把自己的理论彻底地付诸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反过来说,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才能真正体现出严格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35]。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践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