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1(第3页)
[12]上述三文,分别载于《新建设》1961年第4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第4期,《人民日报》1964年2月29日。
[13]白寿彝:《学步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14]北京师范大学铅印教材,1964年。
[15]参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103页。
[16]作者题名为《元代回教人与回教》,收入《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8页。
[18]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3页。
[19]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5页。
[20]分别见白寿彝:《学步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1~4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21]白寿彝:《学步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35~73页。
[22]白寿彝:《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载《历史教学》1960年第7期。
[23]白寿彝:《学步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1~9页。
[24]白寿彝:《学步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115~128页。
[25]白寿彝:《学步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21~34页。
[26]参见白寿彝:《回族人物志》第一册“题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7]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叙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2~183页。
[28]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载《史学史研究》1984第3期。
[29]白寿彝:《座谈会上的开场白》,载《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30]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1页。
[3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5页。
[3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叙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35]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叙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3页。
[36]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43页。
[37]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3页。
[38]白寿彝:《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1期。
[39]白寿彝:《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1期。
[40]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6~107页。
[41]白寿彝:《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载《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
[42]白寿彝:《在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载《历史教学》1981年第11期。
[43]凌晨:《历史教育与人才培养——北京市部分中学历史课教师座谈纪实》,载《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
[44]以上引文均见白寿彝:《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