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郭沫若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5页。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14]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7页。

[16]郑樵:《通志》卷首《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17]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21页。

[18]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19]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466页。

[20]郭沫若在1931年曾翻译《德意志观念体系》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但未发表。见乐华图书公司1934年上海初版《沫若自选集》序所附《民国三年以来我自己的年表》。

[21]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8页。

[22]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87页。

[24]《屈原研究》和《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均收在《历史人物》一书,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105、133~165页。

[25]郭沫若:《管子集校》(一),《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页。

[26]郭沫若:《历史人物》,《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页。

[27]郭沫若:《历史人物》,《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

[28]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4页。

[29]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8~279页。

[30]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3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3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3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9~365页。

[34]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3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36]郭沫若:《历史人物》,《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页。

[37]毛泽东:《致郭沫若》(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1~242页。参见毛泽东:《学习和时局》,《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8页。毛泽东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38]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7页。

[39]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3、486页。

[40]郭沫若对古代文献的辨析,确也存在个别可议之处,他断定《左传》和《周礼》出于刘歆伪造,便是一例。这里是就他在史料学的理论、方法论及其总的成就来评论的。

[41]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7~478页。

[43]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8页。

[44]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41、443页。

[45]参见林甘泉:《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4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47]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11页。

[48]郭沫若:《史学论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0页。

[49]参见刘茂林:《郭沫若治史的个性特色》,黄烈:《郭沫若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均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50]田居俭的《郭沫若史学成就举要》一文有相近的说法,载《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2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