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 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1(第2页)
其三,《辽史》的《礼》、《乐》、《仪卫》三志,“道其国俗,亦多翔实”。章太炎指出,其所记“虽语近阿谀,而事迹不泯,亦可谓实录矣”。反之,《金史》诸志,“文饰虏俗,匿其素风”,致使“金源旧俗”,“阒寂无闻”。这种“讳其鄙俗,没其土风,而盛道折旋槃辟之容,文饰太平之美”的记述,实不可取。当然,金朝接受中原文化要更广泛、更深入一些,故有些记载颇有唐、宋气象,但这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历史撰述隐去其“旧俗”、“土风”则必然失真,而“旧俗”、“土风”在历史记载上的泯灭,也就造成了永久的遗憾。
总括以上三点,章太炎做出如下结论:“是故以义法条贯言之,《宋史》有统,而《明史》失通也。以典物辞语言之,《辽》、《元》存朴,而《金史》增华也。”这个结论,就是所谓“作史者,当窥大体”的具体说明。今天来看,章氏所论,不无道理。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章太炎还分析了清代学者为什么会形成他所批评的那种通行之说,认为《明史》出于清代官修,不敢訾议;辽、金、元三朝与满洲有相近之处,在“存质”方面亦多顾虑;于是有些人就“独论宋、元二史记述疏舛而已,其是者不敢言也”。[22]章太炎的这一分析,对于我们认识清代史学现象及其深层原因,是有启发的。《检论·哀清史》所附《近史商略》,最后还就当时作者所见《清史》“初定叙目”中的“纰缪”,发表诸多评论,这里不一一赘述。
五、结语
关于章太炎史学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诸家所论,或论其“民族主义史学”的特点,或论其历史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或论其史学之经世所用的宗旨,或论其作为由传统的封建旧史学转变为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或论其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关系[23],皆各有所得,亦可互相补充。但总的来看,从《訄书》出版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中国学人对于章太炎史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考虑到如下两点,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确有加强和深入的必要:第一,当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中,章太炎扮演了何种重要角色,其意义何在?第二,当我们回首20世纪中国百年史学的进程,重新来看待章太炎的史学思想时,关于其价值与局限,又会得到怎样的认识?
本文所论,只是从章太炎史学思想(不包括他的历史思想)的几个方面,阐述其在新旧史学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明其时代意义。其他诸多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只有以待来日了。
[1]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2]夏燮:《中西纪事》原序、次序,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4]何秋涛:《朔方备乘》凡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5页。
[5]姚莹:《康輶纪行》自叙,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页。
[6]姚莹:《康輶纪行》卷三“诸路进藏道里”,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89页。
[7]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二“外夷留心中国文字”,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356~358页。
[8]章太炎:《訄书》第五十九《哀清史》,《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
[9]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8~329页。
[10]参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9页。
[11]章太炎:《訄书》第五十九《哀清史》,《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
[12]章太炎:《訄书》第五十八《哀焚书》,《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4页。
[13]章太炎:《訄书》第五十九《哀清史》,《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8页。
[14]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9页。
[15]以上均见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9页。
[16]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0~331页。
[17]参见章太炎:《中国通史目录》,《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2~333页。
[18]以上均见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1~332页。
[19]详见朱维铮教授所撰《章太炎全集》第3卷前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20页。
[20]章太炎:《近史商略》,《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89~590页。
[21]章太炎:《近史商略》,《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0页。
[22]以上所引均见章太炎:《近史商略》,《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0~591页。
[23]参见贝琪:《章太炎先生之史学》,载《东方杂志》33卷16号(1936年8月);罗福惠:《章太炎的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5期;杜蒸民:《试论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载《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李润苍:《章太炎的史学观点和方法》,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8期;瞿林东:《20世纪初年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载《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1期;陈其泰:《章太炎与近代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