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编 史学总相02(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6、632页。

[7]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7~228页。

[8]参见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9]参见于沛:《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0]参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708页。

[11]参见白寿彝:《谈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2~486页。

[12]参见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顾潮等:《顾颉刚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31~132页;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61~765页。

[13]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全部出版;戴逸主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

[14]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6页。

[15]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0~11页。

[16]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6页。

[17]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9页。

[1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8~333页。

[19]陈黻宸:《独史》,《陈黻宸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60~575页。

[20]陈黻宸:《陈黻宸年谱》,《陈黻宸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90页。

[21]陈黻宸:《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陈黻宸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75页。

[22]陈黻宸:《中国通史》,《陈黻宸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14~1012页。

[23]刘寅生等编校:《何炳松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51页。

[24]周谷城:《中国史学史提纲》,《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9~333页。

[25]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2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文集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9页。

[2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页。

[28]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存》一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285、298页。

[29]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胡适文存》二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70页。

[30]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胡适文存》三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93页。

[31]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存》一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280页。

[32]王煦华:《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1页。

[33]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胡适文存》二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70页。

[34]胡适:《校勘学方法论》,《胡适文存》四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96页。

[35]陈垣:《中国史料的整理》,《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4~252页。

[36]陈垣:《论科学的考据与旧考据的不同一文审查意见》,《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71~47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