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双向的赋值与心照的契约(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经历了那次近乎“自毁”的偏执危机和被陆止安以独特方式“矫正”后,周予安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心理淬炼。他不再将陆止安的“放手”视为一种需要拼命证明自己价值的考验,而是开始真正理解“自我管理”作为规则核心的意义。他学会了在追求卓越和保持可持续状态之间寻找平衡,心态变得前所未有的沉稳。

实验室的氛围也随之进入了一种新的和谐期。周予安不再是被动等待指令或惶恐不安的学徒,他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甚至能与陆止安进行深度技术对话的合作者。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简洁高效,往往一个眼神、几个关键词,就能理解对方的意图。那种曾经令人窒息的掌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高度默契和相互认可的松弛与信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规训”的完全消失。它只是转化了形式,内化到了更深的层次。

一天,陆止安交给周予安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新任务,涉及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前沿领域。任务难度很高,时间节点卡得很紧。周予安在初步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理论瓶颈,连续几天苦思冥想都没有头绪。

若是以前,他可能会硬扛到最后一刻,直到崩溃边缘才不得不求助,或者因恐惧失败而陷入焦虑。但这一次,他冷静地评估了现状后,直接带着整理好的问题和初步尝试的失败思路,找到了陆止安。

“师兄,关于量子计算在优化算法中的映射问题,我卡在了退相干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上。这是目前的推导和遇到的问题。”他将文档递给陆止安,语气平静,带着清晰的求索意图。

陆止安接过资料,快速浏览,眼神专注。他没有立刻解答,而是指出了周予安推导中的一个隐含假设错误:“你的模型默认了量子比特完全独立,忽略了环境耦合导致的关联噪声。这个前提不成立。”

一针见血。周予安恍然大悟,同时内心升起一股敬佩。陆止安总能精准地看到他思维的盲区。

“那我需要引入主方程来描述开放量子系统?”周予安立刻跟进。

“方向正确,但计算复杂度会指数增长。考虑一下压缩感知的思路,或许可以找到稀疏化表达的路径。”陆止安点到为止,给出了一个高阶的指引,却没有给出具体步骤。这是一种引导,而非代劳。

周予安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立刻抓住了关键:“我明白了!谢谢师兄!”他转身就要回去继续推导。

“等等。”陆止安叫住他。

周予安停下脚步,回头。

陆止安看着他,目光沉静:“这个方向的理论基础很新,实验室相关的文献在第三排书架顶层,标记为QSI的系列报告。给你三天时间,完成基础理论梳理和可行性论证报告。”

“是,师兄。”周予安毫不犹豫地应下。这不再是惩罚性的任务,而是带着期望的托付。他清楚地知道三天的挑战性,但也感受到了陆止安对他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信心。

这种基于能力的信任和指引,比任何直接的帮助都更让周予安感到振奋。他投入到新一轮的攻关中,效率极高,心态平稳。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与陆止安讨论,而陆止安的指点也愈发精炼和富有启发性,更像是一位严格的同行在切磋。

三天后,周予安准时提交了一份思路清晰、论证扎实的报告。陆止安仔细审阅后,只批注了两个字:“可投。”意思是,这份报告的水准,已经达到了可以提交给项目组讨论的程度。

这是一种无声的最高褒奖。周予安看着那两个字,心脏像是被温暖的潮水包裹。他不再需要疼痛来铭记规则,也不再需要反复确认来获得安全感。陆止安的认可,已经通过最专业的方式,精准地传递给了他。

调教以新的形式存在。它不再是单向的施加,而是双向的赋能。陆止安提供方向和尺度,周予安负责探索和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陆止安的绝对理性与周予安逐渐成熟的创造力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甚至,在某些深夜,当两人都为某个技术难点陷入沉思时,会出现一种罕见的宁静时刻。没有言语,只有键盘声和书页声,偶尔的目光交汇,带着对彼此专注的认可。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在空气中流动,那是一种建立在共同追求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近乎灵魂共鸣的连接。

“家规”的核心——诚信、学业、自我管理——早已成为周予安内在的组成部分。他不再需要外部的强制,因为遵守这些规则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的结果,这本身已成为他的内在需求。而“惩罚”的预知,则内化成了他行事前的风险评估标准,让他学会在行动前就规避错误。

他们的关系,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双向赋值”。陆止安将规则、效率和强大的方法论“赋值”给了周予安,塑造了他;而周予安,则用他的成长、信任和逐渐强大的灵魂,反向为陆止安冰冷的世界“赋值”了温度、牵绊和一种全新的、关于“引导”而非“控制”的情感体验。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份无需言说却牢不可破的契约:我助你强大,你予我印证;我放手让你飞翔,你以自律和卓越回应这份信任。

第四幕“双向赋值”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爱与规训,在这一新型的共生关系中,找到了一个动态而坚实的平衡点。为最终幕“放手与永恒”的来临,铺垫了深厚的基础。风暴过后,是更深的海域,更明亮的星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