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等待期的静默与审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论文提交后的日子,实验室陷入了一种奇异的静默期。

那种因赶稿而弥漫的紧张、焦灼的空气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固的平静。没有了迫在眉睫的死线,没有了需要攻克的具体难题,时间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

周予安的生活回归到一种相对规律的节奏:上课、自习、完成陆止安布置的、难度回归“正常”的日常任务。但内心,却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般平静。

等待,是一种无声的煎熬。每一次刷新邮箱,每一次手机提示音响起,都会让他的心漏跳半拍。希望与恐惧交织,像两只无形的手,反复揉搓着他的神经。他既渴望收到录用通知,证明自己数月的心血没有白费,又害怕收到拒稿信,那将意味着陆止安的失望和一切努力的归零。

在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下,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审视自己,审视这段与陆止安之间扭曲而深刻的关系。

他发现自己变了。那个曾经会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用游戏和谎言麻痹自己的周予安,似乎真的死去了。现在的他,能够沉下心来阅读艰深的文献,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复杂的任务,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基本的冷静。这种变化,是陆止安用近乎残酷的手段,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

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对陆止安只有纯粹的恐惧和抗拒。恐惧依然存在,那是对陆止安绝对掌控力和冷酷惩戒手段的畏惧。但在这恐惧之下,滋生了一些更复杂的东西。

是依赖。他习惯了陆止安为他设定的目标和路径,这种清晰的指引,让他免于在迷茫中沉沦。他甚至开始隐隐觉得,如果没有陆止安的“规训”,他或许会再次滑向堕落的深渊。

是敬畏。他亲眼见证了陆止安在学术上的绝对严谨和强大实力,那种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和近乎非人的理性,让他心生向往,也让他看清了自身的渺小。

还有一丝……扭曲的感激?感激陆止安没有放弃他,感激陆止安用那种近乎暴烈的方式,将他从泥潭中硬生生拽了出来,哪怕过程痛不欲生。

这些情绪混杂在一起,让他对陆止安的感情变得极其复杂。他不再试图去定义这是“好”还是“坏”,他只是清晰地认识到,陆止安这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套冰冷、高效的规则体系,已经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入了他的生命,无法剥离。

陆止安似乎也进入了某种“待机”状态。他依旧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处理着自己的研究,但不再像之前那样,对周予安进行高强度的“特训”。他更像一个观察者,沉默地关注着周予安的状态,偶尔会就一些基础问题与他进行简短的、近乎学术讨论般的交流,语气平静,不带任何情绪。

这种平静,反而让周予安更加不安。他仿佛能感觉到,陆止安正在评估,在等待一个最终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培养方案”。

这天傍晚,周予安在整理文献时,无意中翻到了几个月前,自己因为隐瞒BUG而被陆止安第一次严厉惩戒后,写下的那些充满愤懑和绝望的日记碎片。看着那些稚嫩而激烈的字句,他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当时的他,觉得陆止安是恶魔,是囚禁他的狱卒。而现在,他依然觉得陆止安冷酷、不近人情,但却无法否认,正是这个“恶魔”,引领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严谨的世界,让他触摸到了自身潜力的边界。

成长的代价,竟是如此巨大,如此疼痛。

他合上日记本,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暖橙色,宁静而美好。实验室里,陆止安敲击键盘的声音规律而稳定,像一种永恒的背景音。

周予安忽然意识到,或许,他永远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去体验一种轻松、温暖的关系。他与陆止安之间,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导师与作品,是规训者与被规训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在极限拉扯中形成的、一种扭曲而坚固的共生。

投稿的结果,或许会改变一些外在的评价,但无法改变他们之间这种已然定型的关系本质。

他轻轻叹了口气,收回目光,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书本上。

等待仍在继续,内心的风暴却已渐渐平息,化为一种认命般的、带着一丝悲凉的平静。他像一艘被重新锻造的船,已经习惯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而那个掌舵的人,始终是岸边那座冰冷而坚定的灯塔。

无论前方是彼岸还是新的风浪,他都只能,也必须,沿着这条被设定的航道,继续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