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鏖战(第2页)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同市一位并未通过笔试的学生,张廷皓。我怀疑我的名额被顶替了。这是我的相关材料。”
女工作人员愣住了,下意识地接过那叠沉甸甸的材料。她快速翻看起来——优异的笔试成绩单,盖着红章的面试通知,醒目的市中考状元成绩截图,以及那份公示名单末尾,那个与陆青资料形成荒谬对比的“张廷皓”的名字。
她的眉头越皱越紧,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和凝重的神色。“这……同学,你稍等一下。”她意识到事情不简单,拿着材料,匆匆走进了里面的办公室。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走廊里人来人往,偶尔有人向这个一直安静站立的少年投来好奇的一瞥。陆青像一尊沉默的雕像,背脊挺得笔直,目光平视前方。
他能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他心中只有一个无比清晰的念头:拿回属于我的东西!无论面对什么,绝不后退!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沉稳的中年男人,拿着他的材料,从里间走了出来。陆青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他面试时坐在主位、在他阐述理想时曾微微颔首的那位考官——何晏洲。
何晏洲的目光锐利,带着审视,落在陆青身上,似乎想从这个少年平静的外表下,看出更多的东西。“陆青同学?”他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公事公办的疏离。
陆青微微躬身,态度恭敬却不卑微:“是我,何老师。”
何晏洲翻看着手里的材料,语气平稳:“你的情况,我初步了解了。名单公示期间,我们收到任何异议,都会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核查。你先回去等通知吧,核查需要时间。”
这套官方的说辞,陆青早已预料。他没有流露出任何失望或焦急,而是抬起头,目光坦荡地迎上何晏洲审视的视线,声音依旧平稳,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何老师,我知道核查需要遵循程序,需要时间。但我来自偏远的春城市,家庭情况特殊,来一趟广深市非常不容易,路费和生活费对我而言都是巨大的负担。”
他顿了顿,语速不快,每个字却都敲在点上,“我恳请项目组能够考虑到情况的紧迫性,加快核查进度。因为在我的家乡,已经有人拿着覆盖了我名字的、本该属于我的录取资格,在办理相关的入学手续了!”
他注视着何晏洲镜片后的眼睛,继续说道:“我以青阳市中考状元的身份和人格向您保证,我刚刚所说的一切,以及我提交的所有材料,全部属实,绝无半句虚言。”
“何老师,青云梯计划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壁垒,选拔真正的寒门英才。如果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可以被权力如此随意地践踏和窃取,那么它所谓的打破壁垒,所谓的为国家选才,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何晏洲镜片后的目光不易察觉地闪动了一下。他确实对这个叫陆青的少年印象深刻。面试时,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坦诚,那份源于苦难磨砺出的坚韧。
尤其是那句“报效国家,回馈社会”背后透露出的、并非空洞口号而是源自切身感悟的真诚,都让他心生赞赏。
如今,这个少年跨越千里,独自一人找到这里,没有哭诉,没有吵闹,只是如此冷静、清晰地陈述事实,逻辑严密地提出质疑,捍卫公平。
这份胆识、这份清醒、以及这份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让他这个见惯了优秀学子的考官,也为之动容。
“中考状元?”何晏洲确认道,语气缓和了些。
陆青从书包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查分页面清晰复印件,那高得惊人的分数极具说服力。同时,他又补充了几份其他能够佐证他一贯优异学习成绩的获奖证书复印件。证据链完整得无可挑剔。
何晏洲沉默了片刻,他的目光掠过材料上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公章,最终落在陆青眼中那份近乎执拗的坚持和清澈见底的坦荡上。
他仿佛能看到这少年单薄身躯里蕴藏的那座沉默的、却即将喷发的火山。
良久,他缓缓开口,语气不再那么官方,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好。陆青同学,你的情况和诉求,我收到了。我向你承诺,我们会优先、尽快核查你的情况。”
他拿出笔和纸,“你留一个联系方式,先在广深市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一有消息,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你。”
陆青留下了春晖福利院的电话号码,以及自己用奖学金买的那个二手廉价手机的号码。他向何晏洲再次鞠躬道谢,然后转身,平静地离开了教育厅大楼。
他没有像何晏洲建议的那样立刻返回春城,也没有去奢望那所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广深一中。他在教育厅附近,找到了一家最便宜、条件也最简陋的按日计价的小旅馆,用身上所剩无几的钱,支付了几天房费。
房间狭小阴暗,墙壁斑驳,只有一张窄床和一张摇晃的书桌。但陆青并不在意。他知道,仅仅依靠项目组内部的核查,力量可能远远不够。
那张在春城市能够只手遮天的网,其触角未必不能延伸到省里。他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秉公处理”上。
他需要更大的声音,需要更广泛的关注,需要让阳光照进这个被权力阴影笼罩的角落。他将自己关在这个临时的“据点”里,就着昏暗的灯光,再次梳理所有的证据,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孤身鏖战,刚刚开始。他像一头被困在绝境的幼兽,舔舐着伤口,磨砺着爪牙,等待着,也创造着,那个足以掀翻棋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