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田开塾泽被宗族 村贾捐银巧博声名(第3页)
“好。”贾琏低头看着她,眼里满是柔情,“你也别太累了,有我呢。”
凤姐抬起头,看着贾琏的眼睛,忽然踮起脚尖,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吻了一下。她的唇很软,带着淡淡的脂粉香,贾琏的脸瞬间热了起来,心跳也快了几分。
平儿跟在后面,提着灯笼的手微微颤抖——心里既替他们欢喜,又藏着一丝酸涩。她连忙低下头,她知道自己只是个通房丫头,连妾都不是,不该对二爷有不该有的心思,可二爷的温柔、二爷的担当,总是让她忍不住心动。
回到内院,凤姐让平儿先回去歇息,自己则扶着贾琏坐在床边。她拿起梳子,亲自给贾琏梳理头发,指尖轻轻拂过他的发丝,动作温柔得像在呵护稀世珍宝。
贾琏说道:“我脑子里全是义学的正事,义学最大的问题,不在书院,不在房子,甚至不在银子。”
凤姐问:“比银子还重要,那是什么?”
贾琏说:“人。银子不难得到,但是真正的明师却比银子还珍贵。”
凤姐轻轻说:“二爷是有真见识的爷们,我妇道人家,最多只能管一些鸡毛狗碎的东西,什么都不懂,二爷有什么想法一定都是最好的。”
贾琏说:“我寻得江南的一个有名老先生,可做义学书院的山长。明儿我亲自去拜访一下,希望聘下来。”
“琏儿,”她轻声道,“明日你去聘先生,路上小心些。”
“嗯,放心吧,我会小心的。”贾琏握住她的手,“你在家也别太操劳,老祖宗那边要是有什么事,就让平儿去应付,你多歇会儿。”
凤姐点点头,靠在贾琏的怀里,闭上眼睛。贾琏抱着她,闻着她身上的兰香,心里忽然想起现实中的苏晴——苏晴也总这样,在他写稿累的时候,默默给他端杯热茶,靠在他身边陪着他。红楼里有凤姐的支撑,现实中有苏晴的守候,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琏儿,”凤姐忽然睁开眼睛,眼神里满是认真,“我这辈子,没嫁错人。”
烛火渐渐燃尽,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两人互相依偎的身上,温柔而静谧。
这一夜,贾琏睡得格外安稳,梦里,他看到义学里的孩子们朗朗读书,看到孤寡老人捧着米银露出笑容,看到凤姐站在义田旁,对着他轻轻浅笑。
第三节
第二日一早,贾琏换上件石青织金流云纹的夹袍,腰间坠着蓝田玉扇坠,带着兴儿往江南去。马车驶出院门时,凤姐和平儿都站在廊下送他,凤姐手里拿着个锦袋,里面是件灰鼠皮护膝:“你路上盖着,别冻着膝盖。”
贾琏接过:“谢谢奶奶。我会尽快回来,你们在家多保重。”
马车缓缓驶动,贾琏回头看了一眼,见凤姐和平儿还站在廊下,直到身影渐渐变小,才收回目光。
马车走了四日,终于到了苏州。苏州比京城温暖些,路边的柳树还带着绿意,河水泛着波光。
贾琏按着兴儿提前寻访到的地址,找到李老先生的住处——是一座小小的宅院,门口挂着“李府”的木牌,院墙上爬满了藤蔓,显得格外雅致。
门房见贾琏衣着华贵,连忙躬身行礼:“请问您是?”
“我是京城荣国府的贾琏,特来拜访李老先生。”贾琏躬身回礼,“听闻老先生学问渊博,想请老先生去京城主持义学,教族中子弟读书。”
门房连忙进去通报,不多时,就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身穿青布长衫,面容清癯,眼神却很明亮,正是李老先生。他躬身行礼:“琏二爷大驾光临,老朽有失远迎。”
“老先生客气了。”贾琏连忙扶起他,“晚辈冒昧来访,还望老先生海涵。”
两人走进院内,客厅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都是李老先生自己画的。丫鬟端上茶来,李老先生笑着道:“二爷请喝茶。老朽听说荣国府要办义学,是件积德的好事。”
贾琏放下茶杯,诚恳地说:“老先生,本族中子弟参差不齐,基础薄弱,所以想请老先生主持书院做山长,总督义学书院的圣贤之理,学生认为,除了读书,更重要的,是圣贤书中的做人道理,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李老先生点点头,眼里露出赞许的神色:“二爷想得周到!读书先做人,要是连人都做不好,读再多书也没用。只是,老朽年事已高,怕是经不起京城的长途奔波,也怕教不好孩子们。”
贾琏道:“老先生放心,晚辈已经安排好了,路上用最好的马车,走得慢些,不会让老先生累着;到了京城,给老先生安排最好的住处,管吃管住,俸禄每月五两,年底还有奖金。要是老先生教得好,学生里出了能考中秀才的,再赏山长十两。义学书院有学生日后中举的,再赏山长二十两。凡有学生日后进士及第,光宗耀祖的,赏山长五十两。”
见到李老先生微笑点头,显然颇为赞许,贾琏又补充道:“老先生,贾家的义学是为了族中的贫困子弟,让他们有书读、有出路。您要是肯去,就是大功德。晚辈知道老先生不是贪图钱财的人,可这些孩子需要您这样的好先生。”
李老先生又沉默了片刻,看着贾琏诚恳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好!老朽答应你。不为钱财,只为这些孩子能有书读,能成为有用的人。只是,老朽要带一个学生,是老朽的孙子,今年十岁,也想跟着去京城读书,不知二爷是否同意?”
“当然同意!”贾琏大喜过望,“老先生的孙子要是愿意,也可以来义学读书,学费全免,还能享受奖学金。”
李老先生笑着道:“多谢二爷!老朽明日就收拾行李,跟二爷一起去京城。”
贾琏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连忙起身,躬身行礼:“多谢老先生!晚辈代表贾家的子弟,谢过老先生!”
次日,贾琏带着李老先生和他的孙子,往京城回。路上,李老先生跟贾琏聊起教学的计划——书院山长之下,设两三位先生,专门分班分级而教,分设小中大三班,小班先教《三字经》《百家姓》,打牢基础,中班再教《论语》《孟子》,大班教习八股应试之策,分级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