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第2页)
这样的事实,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吴之遥和周铭对视一眼,无需再多言。瞿微盗窃并调包印章的罪行,在逻辑链上已经完整。只是,他们需要找到实质性的证据,以及,那个关键的共犯——傅匀声。
那么,傅匀声,又是如何与瞿微勾结在一起的呢?
顺着这条线索,周铭调动所有资源,加紧了对瞿微离婚后动向以及傅匀声在国内潜伏期的深入调查。很快,破碎的信息被拼接起来。
在吴之遥与瞿微离婚后,瞿微并未从这场婚姻中获得她预期的巨大利益,瞿家也因此对吴家心怀怨恨。而几乎就在同时,一直在海外布局、等待时机的傅匀声,通过某些隐秘的古玩交易渠道,注意到了市面上开始零星出现的、难以辨别印章真伪的“吴宾翃作品”。他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个能接触到吴家核心资源的人。
一个为了利益,一个为了复仇,两条原本不相交的黑暗河流,在利益的驱使下,悄然汇合。
傅匀声主动找到了失意且对吴家充满怨气的瞿微。他向瞿微展示了复仇的蓝图,并承诺,只要她提供那方珍贵的真印,并协助他完成后续的计划,他不仅会支付巨额的金钱报酬,还能利用伪造的吴宾翃作品在海外市场获利,与她分成,更重要的是——他能彻底搞垮吴家,为她“出气”!
利益的诱惑与怨恨的驱使,让瞿微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傅匀声的阵营。她交出了那方费尽心机得来的真印,并利用她对吴家人习惯的了解,为傅匀声后续的计划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信息。那幅海外出现的“琴瑟在御”赝品,很可能就是他们早期合作的“试水”之作。
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这场精心策划的“封笔大展”。傅匀声利用资助者的身份,接近并取得了若邻的信任,诱导她临摹作品,并设计了保险柜调包的环节。
而最关键的那枚“真实印章”,则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中,在开幕式前的某个时刻,被盖在了那幅若邻临摹的、本无印章的赝品之上,完成了这最后一击,也是最具毁灭性的一击!
至此,一个融合了情感欺骗、商业阴谋、艺术犯罪与家族仇恨的庞大陷阱,终于被完全揭开。傅匀声是复仇的主脑,瞿微是潜入内部的幽灵,而那方被调包的真实印章,则是贯穿始终、决定成败的关键道具。
所有的迷雾散去,留下的,是赤裸而残酷的真相,以及吴家人面对这场处心积虑的构陷,那滔天的愤怒与必须战斗到底的决心。吴之遥握紧了拳头,证据链的关键一环已经找到,接下来,就是将这两个卑劣的阴谋家,绳之以法的时候了。
掌握了确凿的证据链与清晰的作案脉络后,吴之遥与周铭不再犹豫,将所有材料整理成册,正式向公安机关提交了补充报案材料,并明确了傅匀声与瞿微两名犯罪嫌疑人。
法律的齿轮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转动。在确凿的资金往来记录、证人证言,以及从傅匀声秘密公寓中起获的吴宾翃真印章、从瞿微办公室保险柜发现的《江山如画》真迹面前,任何狡辩都显得苍白无力。公安机关迅速立案,并对傅匀声、瞿微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经查,傅匀声名下的艺术基金表面支持艺术,实则长期运作一个跨国赝品制造链。
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遍了京城的文化圈与舆论场。此前那些含沙射影的质疑、那些幸灾乐祸的揣测,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瞬间烟消云散,转而化为一片哗然与对吴家遭遇的深切同情。
曾经被污名笼罩的“封笔大展”事件,其性质彻底扭转,从一个“大师晚节不保”的丑闻,演变成一场令人发指的、针对德高望重老艺术家的卑劣构陷。
书法协会第一时间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强烈谴责这种玷污艺术圣殿、践踏艺术家尊严的犯罪行为,并宣布将永久抵制与傅匀声、瞿微相关的任何机构与个人,同时重申对吴宾翃先生人格与艺术成就的崇高敬意。
在医院静养的吴宾翃老先生,在家人小心翼翼的告知下,得知了真相。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紧紧握住了老伴和儿子的手。那紧握的力道,传递着一种卸下千斤重担后的释然,以及历经劫波后的坚韧。萦绕在他眉宇间多日的阴霾,终于开始消散。
而若邻,那份几乎压垮她的沉重负罪感,也彻底从她的天空消逝。她扑在舅舅的怀里,再次痛哭失声,但这一次的泪水,不再是绝望的自责,而是委屈、愤怒与强压释放后的复杂情绪。
数日后,一场特别的"鉴真·明心"展在中国美术馆原展厅悄然启幕。展品依旧是吴宾翃的毕生力作,而展厅中央的独立展柜里,并置着两幅《江山如画》——一幅是吴老真迹,另一幅则是若邻临摹、钤盖真印的仿作。
在吴家与馆方、书协共同见证下,两幅作品被同时永久馆藏。真迹旁镌刻着"艺魂不朽",另一幅作品旁则铭刻"史鉴人心"。这对并置的"双生"作品,成为艺术史上最独特的收藏——它不仅铭记着大师的笔墨境界,更见证了一场关于真实与虚伪、传承与背叛的永恒警示。
展览的角落里,吴之遥和若邻并肩而立,看着爷爷的身影,又彼此对视。历经风雨,家族的名誉得以洗刷,亲情的纽带在磨难后更加坚韧。
而他们之间,那层因误会、分离和世事变迁而产生的薄冰,也似乎在共同经历这场惊涛骇浪后,悄然融化。
窗外,天空湛蓝如洗。所有的污浊已被荡涤,留下的,是如墨迹般无法磨灭的真相,和如宣纸般等待书写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