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王莽的禅让与改制(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王莽的“禅让”与改制

一、王莽的发迹

王莽,字巨君。王莽父王曼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弟弟,很早就去世了。王莽少时,王家的一群堂兄弟们都是将军、五侯之子,他们地位崇高,生活奢靡,整日以声色车马逸乐交游相倾轧。相形之下,王莽则显得孤弱贫寒。与堂兄弟们截然不同,他则养成了屈身下人、恭敬节俭的好品行。他曾随沛郡陈参读《礼经》,勤勉向学,力求广博,穿衣用度,都按儒生标准,结交有才能品德的朋友。王莽在家,则尽力侍奉母亲和寡嫂,赡养孤弱的侄儿;在大家庭里,侍奉诸位叔父,行为十分的整饬和完善,连细节都合乎礼的精神。担任大将军的大伯父王凤病重期间,王莽在旁看护,亲自尝药,顾不上沐浴洗脸,整日蓬头垢面,几个月未解衣带。王凤临终前,请求太后和汉成帝,任命王莽为黄门郎,升任射声校尉。

王莽的为人着实感动了许多人,叔父王商曾上书,愿意分出自己的户邑来封王莽,许多名士,也都纷纷替王莽讲话,汉成帝也认同王莽的贤德。公元前16年(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地在南阳郡新野县的都乡(在今河南省新野县境内),1500户,并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宿卫谨慎整饬。王莽的爵位日渐尊贵,却更加谦逊,车马衣裘,都散给了宾客,家无所余。他接纳并资助名士,结交将相卿大夫,人数众多。在位的不断推荐他,不在位的则讲他的好话,一时间声誉隆起,超过了他的几位叔父。

王莽还敢为激切之行,而且处之泰然,从不惭愧。他的哥哥王永曾任诸曹,早年去世,有个儿子名叫王光。王莽让王光到博士门下就学,自己从宫中回家休假,便整饬车骑,带着羊酒,慰劳王光的老师,遍及王光的同学,引得诸生都来观看,长老也为之感叹。王光比王莽的长子王宇年小,王莽让他们同一天娶妻,宾客满堂,一会儿,一人说太夫人有某病痛,当饮某药,到客人散席,王莽几次起身,表示敬意。王莽自己曾经买个侍妾,兄弟间有人听说了,王莽却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这个侍妾适合生子,特地为他买来。”即日便把侍妾送给子元。古代史家把王莽的这类举动说成是“匿情求名”,指出了他的虚伪;不过,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他的政治和礼教的素养。

王太后的姐姐有个儿子叫淳于长,位列九卿,王莽暗中查到他私通寡居的汉成帝废皇后许氏的姐姐,替许氏求复为婕妤等密谋。王莽通过大司马曲阳侯王根上告皇太后和皇帝,汉成帝下诏诛灭淳于长。王根于是推荐王莽继任大司马,这一年是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王莽38岁。

王莽继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四位叔父之后任大司马,掌握朝政,聘任众多贤良担任掾史,得到的赏赐都给士人分享,自己却越来越俭省。他的母亲病重,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王莽夫人前来迎接,其衣服短小,蔽膝是用粗布做的。看到的人还以为是家里使唤的佣人,问了才知道是夫人,都吃了一惊。

汉哀帝即位后,王莽上书请求退休,汉哀帝挽留,这才又继续工作。董宏提议汉哀帝生母丁氏上尊号,王莽与大臣师丹弹劾董宏误朝不道。几天后,在未央宫设置酒宴,内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安排在太皇太后座位旁,王莽责问内者令:“定陶太后是藩妾,凭什么可以和最尊贵的太后并坐!”下令撤去,另外设座。傅太后听说后,大怒,不肯出席,内心深深地怨恨王莽。王莽得知后,便上书请求退休,汉哀帝赏赐王莽黄金500斤,安车驷马,加封黄邮聚(在南阳棘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350户,让他回到封地。两年后,傅太后和丁氏都上了尊号,丞相朱博建议免王莽为庶人。汉哀帝看在太皇太后的面上未听。

王莽回到封地,闭门不出,次子王获杀死奴隶,王莽严厉责令其自杀。三年之中,官吏上书替王莽喊冤的数以百计。公元前2年(元寿元年),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在对策中赞颂王莽的功德,汉哀帝便征召王莽。

王莽回到京城一年多,汉哀帝去世,傅太后和丁氏先已去世,太皇太后当天就赶到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并派使者快马召王莽,并下诏尚书、各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都归属王莽统辖。王莽迫使大司马董贤自杀,太皇太后要求公卿大臣推举可任大司马的人选,大司徒孔光和大司空彭宣都推举王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则相互推举。太后任命王莽为大司马,并一起商议立嗣。太后信任王舜,王莽便请求太后派王舜迎立中山王奉成帝后,即汉平帝。皇帝9岁,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委政于王莽。王莽请求太皇太后,废汉成帝赵皇后、汉哀帝傅皇后,迫令自杀。王莽知道太皇太后素来敬重大司徒孔光,便任命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凡有奏请,都命甄邯带给孔光,然后由孔光上奏太皇太后。这样,王莽对不喜欢的汉哀帝外戚及大臣都予致罪。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因相互推举而被免职。丁、傅两家及董贤的亲属都被免职,并被迁徙到远方。红阳侯王立是太后的亲弟弟,王莽害怕这位叔父向太后进言,妨碍施政,便通过孔光奏称王立曾接受淳于长贿赂、替淳于长说话、耽误朝政。王莽又请求太后以官婢杨寄私子为皇子,以致舆论以为吕氏、少帝复出,天下疑惑,根据这些罪名,王莽请求把王立遣返封地。太后开始不听。王莽便直接对太后说:“如今汉家衰弱,几代人都没有后嗣,太后独代幼主统理政务,实可畏惧,勉励以公正引导天下尚恐不从,如今还以私恩违背大臣建议,那样群下就会倾斜,乱从此起。可以先遣就国,待形势稳定了再征召回来。”太后不得已,把王立遣返封地。王莽的做法被后世史家称为“挟持上下”。从此,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成为王莽的政治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王舜、王邑成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委爪牙。甄丰的儿子寻、刘歆的儿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则以才能得幸于王莽。传统史家称王莽颜色凛厉而言语方正,欲有所为,便在风采间微现出来,党羽便承其旨意上奏太后,而王莽则稽首涕泣,坚决推让,用这种办法上迷惑太后,下欺骗百姓。

公元5年(元始五年),皇帝去世,年14,谥为平帝。此时,汉元帝已没有后代了,汉宣帝曾孙为王的还有5人,列侯48人,都与汉哀帝、汉平帝同辈。王莽嫌他们年纪大,便说:“兄弟不能为继嗣。”于是,王莽便选汉宣帝玄孙中最年幼的广戚侯子刘婴,年仅2岁,借口卜人相面最吉利,作为汉成帝的继嗣。这时,王莽的禅让活动便正式开场了。

二、《自本》·符谶·禅让

王莽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要夺取汉朝政权的?历史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为了夺取汉朝政权,建立王氏自己的天下,王莽费尽了心机。

王莽曾发布一个叫作《自本》的材料,历数自己家世的来历,内容是这样的:

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1]

王莽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追溯自家的来历呢?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条件,迎合大众心理。

根据《自本》,王莽的王家,来自战国时齐国的田氏,齐国的田氏又来自春秋时的陈国,而陈国始祖胡公妫满又是虞舜的后裔,虞舜则来自黄帝。这样,王氏、田氏、陈氏、妫氏、姚氏就成了一家人。这固然是王莽要扩大宗族基础的需要,其实,还有更深的考虑在其中。王莽自己早就揭露了谜底。

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王莽当上新朝皇帝之后,向群臣宣布:“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刘氏,尧之后也,出自颛顼。”[2]“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尧),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予复亲受金策于汉高皇帝之灵。”[3]原来,是为了利用唐尧禅位给虞舜的故事,为王莽接受汉朝的禅让制造舆论啊。

其实,还不止于此。齐国田氏也接受了姜姓的禅让;再往远说,王莽的始祖黄帝,据说也是接受了炎帝的禅让。这样,从炎帝、唐尧,直到刘汉,就成了世有传国之象的王朝了。为了使这一传说更具有历史必然性,王莽又与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联系起来,他利用炎帝火德,尧也是火德的观念,宣称:汉朝“赤德气尽……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皇天明威,黄德当兴……汉刘火德尽,而传于新室也”[4],等等。至此,王莽制作《自本》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王莽夺取汉朝政权的另一个办法是利用符瑞和谶书。

王莽曾暗示益州长官,让塞外蛮夷进献白雉。公元1年(平帝元始元年)正月,王莽请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群臣借白雉之瑞,称赞王莽功德,与周成王一样,可见是千载同符,由此证明王莽功比周公,有定国安汉之大功,应该赐号“安汉公”。甄邯建议太后下诏。王莽谦让再三。太后以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东)、新息(今河南省息县)二县户28000益封王莽,功如萧相国,任太傅,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后来又加尊号“宰衡”,意思是德比商朝名相伊尹(阿衡)和周朝的周公(太宰),加九锡,人臣已极,再往前就迈向夺取最高统治权了。

公元5年(元始五年)12月,汉平帝去世,王莽选定汉宣帝曾孙广戚侯显的儿子、2岁的刘婴入继大统,自己则加紧了取代汉朝的步伐。

当月,前辉光谢嚣奏称,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县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上面有红色字迹,其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使群公上报太后,太后说:“这是欺骗天下的,不可施行!”后在大臣劝说下才勉强同意,下诏,以皇帝年幼为由,令安汉公王莽居摄践祚,祭祀祝词用“假皇帝”,臣民称之为“摄皇帝”,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次年改元曰“居摄”。这样,王莽就摄行皇帝之事了。

公元6年(居摄元年)3月,立汉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婴。

4月,刘崇、张绍起事,反抗王莽。太后听说后,说:“人心相差不远,我虽妇人,也知道王莽必因此而自危。”但群臣借机说王莽权力太轻,应该更加尊重。5月,太后下诏,许王莽朝见太后时称“假皇帝”。

公元8年(居摄三年),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大保属臧鸿奏符瑞。刘京报告临淄发现新井,扈云说巴郡出石牛,臧鸿说扶风见雍石,王莽一概迎受。王莽此举,表示朝着真皇帝迈进了一步。

广汉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人哀章在长安求学,旧时史家说他素来无行,好为大言,此时见王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一个上署“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上署“赤帝行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邦即刘邦。书的内容是说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图、书都列有王莽大臣8人姓名,此外还有什么王兴、王盛,取的都是吉祥而好听的名字,哀章还把自己的名字也列在其中,总共11人,而且写着官爵,这些人是王莽的辅佐。哀章听说新井、石牛的事情后,当天黄昏,便穿着黄色衣服,持匮来到高庙,交给仆射。仆射上报王莽。戊辰,也就是王莽因新井、石牛上书太后的第五天,王莽至高庙郑重拜受金匮神禅。然后带上王冠,拜谒太后,回坐未央宫前殿,下书称:

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建丑),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旙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6]

王莽要建立新朝,一定要让太后改换汉家称号,这时,他的疏属王谏上书:“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称尊号,当随汉废,以奉天命。”[7]王莽随即乘车驾到东宫,亲自把上书给太后看,太后说:“此言是也!”显然是气话。没想到王莽却说:“此悖德之臣也,罪当诛!”[8]正在这时,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上有文字:“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王莽下诏赞同,太后无奈,只得听许。于是,王莽下令王谏饮鸩而死,封张永为贡符子。

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率领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王莽策命孺子说:

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呜呼!敬天之休,往践乃位,毋废予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