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出私门(第1页)
第二节政出私门
就在列国兴起、周天子的权威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在国内的权威也受到势力膨胀的卿大夫的挑战,政出私门就是这个时期异常凸显的现象。与周天子相比,各国诸侯的命运似乎没那么幸运,一旦卿大夫们造反,他们丢失的不仅是权力与土地,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属之他人。司马迁说的“弑君三十六”[4]只是个概数而已,春秋时期到底有多少国君成为卿大夫的刀下鬼,恐怕是不能得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了。不过,政出私门是有一个过程的,世卿家族的发展因时而异,因国而异,甚至因人而异。
一、晋国
晋国是最早出现世卿篡权的国家。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于曲沃,号为桓叔。也许是出于尊敬,抑或是没有前车之鉴,这位侄儿封给叔父的地盘要比自己的地盘大得多,由此酿成了晋国后来近60年的内乱。从晋昭侯到晋缗侯6位国君,只有晋鄂侯比较幸运,其他5位都被弑。曲沃小宗在与晋侯的斗争中不断壮大,桓叔传至其孙曲沃武公,最终灭掉晋侯,篡位为君。这期间周天子的态度颇耐人寻味。周平王、周桓王都曾派遣军队进攻曲沃,试图剿灭这一乱臣贼子,恢复宗法社会的秩序。但到了周釐王,只是收了曲沃武公的一些宝器,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承认其为诸侯。这大概是因为郑庄公给周桓王的一箭,彻底射掉了天子的威严吧!曲沃小宗可以说是给各国世卿的造反开了一个头,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了。
但是宗法制度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此后直到公元前379年田氏代齐,虽然各国弑君不断,但从未有取而代之的世卿出现,晋国可以说是一个特例。
晋国世卿重新得到大规模分封是在晋文公在位时,狐、栾、赵、魏、荀等实力较大的世卿几乎都是在此时受封的。晋文公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能够很好地处理君臣关系。当年他流亡到齐国时,因为贪恋与齐国女子的夫妻恩爱生活,忘却了自己的“四方之志”。狐偃和赵衰密谋将他灌醉,带他离开齐国。重耳酒醒之后大怒,挥戈要杀狐偃,甚至撂下一句话:“如果不能登上君位,就吃了你的肉!”狐偃则说:“我的肉很腥臊。”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得以回国,狐偃还是为这件事情担心,回国途中,重耳就在黄河边上向河神发誓:“此事既往不咎!”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世卿虽多,但都很安分,君臣一心,所以才能南败楚国,西却强秦,终于建立了晋国的霸业。
不过只要有世卿存在,国君的好运是不会长久的,稍不注意,就会大权旁落。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在位时间不长,去世时太子还是个孩子,不能执掌政局,世卿赵盾掌握了政权,于是出现了晋献公后的第一次世卿专权。赵盾最初要立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但因为太子母亲的哀求,又改变主意立太子夷皋为君。夷皋就是晋灵公。国君废立全在于赵盾,此时不过离晋文公去世才7年而已,世卿就有了如此大的气候。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请赵盾来饮酒,埋伏甲士要在席间杀死赵盾。此时晋灵公的贴身武士叫提弥明,当初他在外宦游多年回家,身无分文,躺在野外的一棵桑树下,饿得奄奄一息。恰好此时赵盾打猎经过,让随从拿出饭食酒肉给他吃。他吃了一半,留下一半,赵盾问为什么,他说:“在外多年,没有见到母亲,想留一半饭食带给她。”赵盾认为他是一个孝子,便让他吃完,又给他一份食物带回家。提弥明一直记着赵盾的恩情,这次终于有报答的机会了。他知道晋灵公的阴谋,便冲上酒席,借口臣子陪君主饮酒不能超过3爵(杯),扶起赵盾就走。晋灵公眼见阴谋又要失败,就提前动手,唤出猛獒来咬赵盾。提弥明搏杀了猛獒,且斗且走,掩护着赵盾离开。赵盾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就是那个在桑树下躺着要饿死的人。”
赵盾随后出奔他国。他的族弟赵穿带人冲入宫中,杀死了晋灵公。正在逃亡的赵盾还未出国境,便返回都城。晋国太史董狐写道:“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予以宣布。赵盾连忙辩解:“不是我!”董狐说:“你身为正卿,逃亡却没有越出国境,返回又不惩办凶手,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无话可说。
赵盾的故事,反映了春秋世卿势力发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世卿势力夺取国君权力的初期,世卿之始祖个人的品德和执政能力是很重要的,而以暴力手段夺权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晋国其他世卿灭亡的原因也就是因为纯任武力而不修德行。
郤氏家族也很强大,郤克出使齐国,齐国人生怕得罪他,因为他是个驼背,所以齐国人也派了个驼背去迎接,表示不歧视、没想到齐顷公的母亲在楼上看到这种情形大笑起来。这让郤克非常愤怒。回国后卻克便要求国君攻打齐国,晋景公不许,他又要带家兵去打齐国,足见其势力之大。不过最后晋景公还是依从郤氏,打败了齐国。
此时晋国霸业可谓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盛极而衰。这期间,晋国虽没有大的外患,却有严重的内忧。先是赵氏被灭又复立,再是晋厉公与胥氏诛杀郤氏,栾书与中行偃又合谋杀胥氏与晋厉公。世卿的内乱又削弱了晋国霸业,此后虽有晋悼公勉强维持世卿相和的局面,但国君从此再也无力制约私门势力的发展了。世卿之间为了争夺晋国霸业的果实,对内互相兼并,对外勒索贡品。对内兼并的结果是大量世卿被灭,尤其是公族。他们与国君同姓,常常肆无忌惮,而异姓贵族则时时有危机感。因此,在每次斗争中公族世卿总是首先被灭。传统史家称“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5],这是说晋国的这些世卿地位下降,达到了奴隶的地步。至公元前525年晋顷公即位时,晋国只剩韩、赵、魏、范、中行、知六卿。除韩氏与晋君有非常疏远的血缘关系外,其他皆为异姓贵族。此时距晋文公去世仅仅103年。晋文公当年建立霸业时,召见周天子,并且要求享受天子的“隧葬”,视周王如傀儡,不想百年后,自己的子孙也成为他人的傀儡了。此后,晋君又做了100多年的傀儡,最后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韩、赵、魏三家分别立国后,和晋献公一样,再次吸取了世卿专政的教训。他们废除世卿的措施更加彻底,于是便成为3个强大的君主集权国家。
图5。5栾书缶。战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齐国
齐国世卿有3类。一是“天子之守臣”,如国、高二氏,是西周初年周王封于齐国的,其职责大概相当于监国。因此他们的地位一直很高,连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的管仲也不敢居于其上。这类世卿较为特殊,在已知的传世文献中,只有齐国有这样的世卿。1958年出土的应监甗似乎证明西周时期的应国也有这样的世卿,学者们认为“应监”是周王派往应国的监国,然而其铭文只有“应监乍(作)宝彝尊”6个字。因此,这一结论尚有些许争议。二是公族,与其他诸侯一样,如崔、栾等。三是异姓世卿,如田氏。
齐与晋虽都为大国,但齐国早期尚不见有如曲沃桓叔那样势力较大的世卿。直到公元前686年,因为齐襄公无道于国,激起众怒,才有公孙无知纠结一帮大臣弑君作乱的事情发生,但无知也旋即被杀。直到齐桓公晚年,尽管齐国有管仲以及国、高二氏这样权高位重的卿大夫,但是政局一直都是在国君的掌握之中的。齐桓公死后,诸子争立,内乱不已。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齐惠公相继即位。齐昭公杀齐孝公之子自立,齐懿公杀齐昭公之子自立,齐懿公和齐襄公是一类人,也是在国内胡作非为。他砍了丙戎父亲的脚,又强迫丙戎做仆人,夺了庸职的妻子,还强迫他为自己驾车,最终被这两个人杀死。同其他各国国君小心翼翼地与臣子相处的形象相比,齐襄公与齐懿公的行为,似乎可以说明齐国的国君权力是很大的。虽然这期间弑君的行为也屡屡发生,但只是宫廷政变而已,大权尚未旁落私门。这种情况也是很特殊的,如果是在其他国家,早就会有世卿通过废立君主一跃而兴了。
齐惠公至齐灵公,这40多年时间内齐国一直没有世卿内乱。公元前554年,齐灵公临终前,欲废太子而立爱妾戎姬的儿子牙为太子,太子母亲反对,齐灵公却说:“我说了算!”此时齐国世卿日益坐大,与晋国的六卿专政已相差不远了。但齐灵公却能有如此气魄,还能决定君位的继承,这在其他诸侯中也属罕见了。可是因为他的这一决定,齐国政权忽地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了。齐灵公死后,崔杼因为帮助太子光夺回君位立了大功,而掌了大权。太子光就是齐庄公,他与崔杼的妻子通奸,还拿这事到处炫耀,结果被怒火中烧的崔杼杀死。崔杼又立了齐景公。此时崔杼权力更大,被封为右相。但他仍不能像晋国世卿那样完全控制局势,所以便拉拢庆封(庆氏家族),让他担任左相。崔杼害怕国人不服,便与他们盟誓:“不支持崔、庆者死!”贵族晏婴却说:“我只与忠君和保卫社稷的人为伍。”齐太史忠于职守,在史册上如实地写下“崔杼弑其君”这样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的记载,崔杼便杀死太史;可是太史的弟弟也是这样写,同样被杀掉;太史的另一个弟弟继续坚持这样写,崔杼不敢再杀了,只得作罢。南史氏听说太史因直书而殉职,便揣着写好的竹简赶往都城,听说太史的弟弟已经记录在案,这才返回。史家称,齐景公在位期间,施行暴政,“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6]。赋税既重,人民的收入大半入于公室,公室财富腐朽糜烂,可“三老”这样的贤人却挨饿受冻;刑法严酷,以致国都的市场上鞋子便宜,而踊(假肢)却昂贵,可见受刑的人有多少!恰在这个时候,田氏家族悄悄发展起来。
田氏家族的始祖是来自陈国的流亡贵族陈完。陈完是陈国的公子,因躲避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吏)一职。田氏在齐国诸卿大夫中地位不高,也没有政治实力,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后来田氏积极发展私家势力,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套收买民心的办法。最著名的就是大斗出、小斗进的策略。他们自制一种量器,比公家的量具要大。向外借粮的时候就用自家大斗,收债的时候就用公家的小斗,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史家称,齐国之民“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7]。到齐景公时,田氏的势力已经不可忽视了。齐国贤臣晏婴就曾不止一次地提醒齐景公要注意田氏,但齐景公却不以为然。齐景公去世后,田乞成为田氏族长,死后谥号为釐子,又称田釐子。虽然他在齐国得到了许多民众的支持,但比田氏更高的是齐国的国、高两家,他们出身高贵,一直掌握着国家的大权。田乞是个颇有谋略的人,善于政治斗争,他假意迎合国、高两家,又挑拨诸大夫与国、高两家的矛盾,鼓动他们造反。最终国、高两家被除,田氏一跃而成为有实力的世卿。
田乞死后,子田常代立,即田成子。此时,田氏家族实力大增,因此,田常有些得意忘形,一度废除了其父所施行的惠民政策,又加重了对民众的剥削。这时田氏家族的地位仍然不稳固,田常并不能完全独揽大权,而是与监止分任左右相。换句话说,田常只是掌握了齐国一半的政权。监止有宠于齐简公,并且齐简公也还是掌握一定实权的,不似晋国后期的国君那样如同傀儡。田常因此而有了危机感。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他又仿效田釐子的办法,继续惠民,因而再次赢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民间歌谣唱道:“老妇人采芑菜啊,都愿意交给田成子!”此时,监止家族与田氏家族的矛盾日益加剧。监止的族人子我想彻底消灭田氏,他有个宠臣名叫田豹,是田氏家族的支庶后裔。田豹因为在族中地位低下,便投奔子我为臣,深得子我的信任。子我与田豹商议说:“我想尽灭田氏家族,以你为田氏的族长,怎样?”田豹推说自己与田氏血缘疏远,不堪承受,暗地里却报告给田常。田常觉得自己实力不及子我,何况子我还有齐简公的支持,他非常害怕,便准备逃亡。可田氏的族人却非常团结,他们坚决支持田常。最后,田氏一战而胜,杀了监止和子我,进而一并杀死齐简公,另立齐简公的弟弟骜为国君,是为齐平公。至此,田氏家族已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尽管如此,田常仍不放心,担心诸侯以弑君之罪讨伐他,于是归还了侵夺鲁国、卫国的土地,与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订立友好盟约,又向南方的吴、越派遣使节表示友好,对内则给百姓以更多的优惠。因此,齐国内外,无人指责田常。从此,田常开始放手剪除齐国其他世卿,鲍氏、晏氏以及公族的残余势力都逐一被消灭。从田乞弑君至此,不过10余年而已,但是上距陈完奔齐已有近200年的时间。
图5。6透雕蟠龙鼓座。春秋晚期。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