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设计与案例(第1页)
第二节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设计与案例
案例8-1:风筝的制作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风筝又叫纸鹞,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民间玩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不仅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而且放风筝也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所以受到人民的喜爱。
学生制作和放飞风筝,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春季户外体育活动,也是一项运用数学、物理、美工等知识进行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研究风筝,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风筝的制作的一般程序、了解风筝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设计风筝、制作风筝、并完成制作新风筝的基本任务。
本课是以制作风筝为主线,在手工技能上让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学会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我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快乐、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风筝悠久的历史及这一民间手工艺品演变过程。
(2)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和风筝制作的一般程序。
(3)学生能基本学会定骨架、扎线、粘纸等基本操作技能。
(4)学生在与同伴一起合作的过程中,能相互帮助,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5)开展风筝放飞活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喜悦,感受到劳动是一种创造。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风筝的制作
本课的难点:风筝骨架的扎系、线的定位
四、教学设计
(1)引发动机、激发兴趣,收集资料。
收集风筝的历史,风筝的发展变化等信息,展示和交流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图片。
(2)放飞已经做好的风筝,并开展竞赛。
(3)认识一个风筝。
①你们在玩时发现风筝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形状多样、风筝对称等)
②提出任务:制作一个风筝。
③提出要求:两人或者三人组成小组合作做风筝。
材料:配套风筝材料。如果有小组能够自己制作风筝,材料自带。
④学生制作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⑤各组把做完的风筝进行试飞,试飞成功的教师给以奖励。试飞成功的可以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失败的原因找不出的请求老师的帮助。(重心不对、风筝纸捅破、尾巴太轻、尾巴太重。线角度不符合要求。)
⑥学生一边调试一边修改。各组分别汇报试飞结果。
新课程要求劳动技术课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开放时空来自主地展现才能。在教学中充分信任并放手让学生去做,使其在反复训练中,甚至经历失败的教训后,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⑦教师小结,归纳建议。
风筝骨架要对称、风筝面料应完整粘牢、要找准重心。
(4)课堂综评,抛砖引玉。
风筝作品在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风筝品种繁多,你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吗?
五、反思与评析
(1)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创新能力。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共同确定的课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空间,内容“近、小、实”,学生明确了选题后,各小组展示了风筝制作的原材料,风筝的种类,并通过现场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生动地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现场帮助其他组的同学制作风筝。这样的设计,不仅生动活泼,还充分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突出了技术含量。另外,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风筝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我要制作出哪一种类的风筝?我要如何设计出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出现过的风筝……这样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技术意识的体现。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劳技课的一大特点就是精讲多练,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练习的机会很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讲,学生再跟着做,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这只是低级劳动。记得赛格纳斯曾经说过“避免愚蠢和枯燥的劳作和没有意义的不需要思想的劳作”,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在劳技课上学生的劳动是有思想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需要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来思考、来发挥。摆脱了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的玩风筝、看风筝、想风筝、研究风筝、制作风筝,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改进自己想法欠缺的地方;此时学生成功了,那不是老师教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脑力劳动获得的,那一份成功的喜悦和在老师那儿拷贝到知识的感觉真的不一样。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确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学生学的愉快,收获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