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韩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简介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韩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简介[1]

绪言

在中国研究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按时期分为下列几阶段。第一期,是介绍陶行知学说的阶段(1924—1951年);第二期,是批判陶行知学说的阶段(1951—1953年);第三期,是停留期(1954—1980年);最后,介绍陶行知学说,同时对于其教育思想之研究盛行于全中国的阶段(1981年以来)。相较之下,在日本学界研究教育哲学,大约分为三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1930—20世纪40年代初),是教育当作解放国家与民族武器的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初),是使西欧教育逐渐本土化的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现在),是从民族与民主方式的新教育、建立新日本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得到一种教训的时期。据此,中日两国收容西方教育哲学,发展改造一新具有不同的面貌。无论如何,让人注目的一点是进入两千年代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地出现关于陶行知的教育哲学硕博士论文,其研究走进一**的阶段。

与海外学界的研究趋向相反,在韩研究陶行知的教育哲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而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地展开,并进入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中韩建交(1992年)以后,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学活跃地进行研究与政治情况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从事研究中国教育包括陶行知的教育哲学的人员并不多,自然造成研究及其成果劣势的一面。而就其研究学会来说,有一个韩中教育学会,就是韩国人当中关心中国教育的成员组织的。学会成员的专业大抵集中于教育学、历史学、中国汉语文学方面。其中范围限于研究中国教育的专家学者少之又少。20世纪90年代以前,可说是韩研究陶行知的教育哲学以民族解放教育论、生活教育论等为中心的介绍阶段。而其介绍阶段最有影响的成果应该是日本学者所写的一些资料。如日本学者斋藤秋男翻译的《民族解放的教育》(明治图书,1960年)、《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形成》(明治图书,1983年)等书传入韩国境内,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在韩20世纪80年代前后撰写有关陶行知教育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律基于斋藤秋男翻译的书写成的。相对而言陶行知与梁启超、康有为等近代人物相比,在韩就有少数人熟悉其人罢了。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中韩两国仍未有建交的时期,因而韩国教育学界只能靠日本方面的成果进行研究,我猜想在韩陶行知教育哲学所需的研究不得不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影响之下,韩国学者做翻译研究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所需第一手资料《陶行知全集》(全6卷,1985年)、《陶行知全集》(全10卷,1991年)两套的刊行,起决定性作用的确是中韩建交一事。在韩对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活跃地进行研究,显然始于中韩建交以后,这是可以确定的。之后,韩国学者陆续地写出其翻译与专著,如涉及异于主题领域的“生活教育论”“民族解放教育论”“儿童教育论”等即是。

本文探讨在韩研究陶行知教育哲学的趋向,其教育哲学对韩国教育起了哪些作用,以及探索今后研究的主题领域为何等问题,该研究的目的就在此。为此,搜集在韩陶行知教育哲学的资料,归纳分析,组织为题,乃想与日本方面的成果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工作。

一、在韩国陶行知教育哲学研究之趋向

表11970年以后在韩陶行知研究之趋向

如表1显示陶行知教育哲学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增加其数量。这也许是从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一时增加,同时与其人或物两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的产物。这些论文当中包含有二篇相关陶行知其人的学位论文,对其人物研究方面开启了一条新路径。

以上论述了研究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大致情形与趋向。接着,我们对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尝试做一分析。在研究内容分析上,将不把在韩一切陶行知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对象。而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撰著、译著及相关论文为对象,并进一步做分析工作。其原因是研究成果间颇有类似之处,为避免相互混淆,以便辨别。

(一)分析论文之例

提示分析陶行知教育哲学研究论文的结果如下(即自例1至例6):

例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其影响(硕士论文,金敏芝,1997年)

这篇是在韩国教育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的论文。简述其内容,主要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形成、展开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等问题。据此,她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基于中国固有的传统价值,解释吸收西欧教育思想,进而了解把握其间连贯性,乃化为人类普遍所求民族解放的逻辑。即其教育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思想为主干,吸收外来的教育思想,乃发展成为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体系。在中华民国时期,它在中国民族教育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

这是一篇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形成、展开及其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等问题的论文。从中作者引用的资料不是对在韩国陶行知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而是从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中国方面的原始资料或后续研究资料所引用。由此而言,这一篇论文与前人研究成果有何差异,如何辨别,都有一些疑问。

例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单篇论文,具慈亿,1998年)

这篇论文的作者曾留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届满学成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职于韩国教育开发院,以中国教育专家的名义从事活动,而至今兼职韩中教育学会长,在韩中国教育领域中非常活跃地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据此推断,他是在韩国内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教育领域专家之一,就这样给他评价也不见得有过分之处。在本文中,作者分述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以及其教育对后世有何影响等的评价。特别是当时陶氏的生活教育论贡献于中国教育发展之处,即贡献于教育与生活相偏离、学校与社会相分离等问题的消除解决。不过,他在其生活教育论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生活或社会层面,反而产生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日益减弱或忽视的倾向。而基于教、学、实践合而为一的命题,过于强调行动与实践,结果教育失去了原来已有体系的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旨趣。如上所述,笔者指出陶氏教育哲学所起的作用、所犯的错误等正负面的问题。

例3-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所见其生活的意义(单篇论文,李景子,2007年)

这篇论文的笔者也曾留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届满学成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庆尚大学,是一位从事研究中国教育的专家之一。在其论文中,作者指出生活的意义相当于重视现实的生活、强调直接经验的生活、追求不断变化的生活、重视终生教育的生活等。她认为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提及生活的意义包括现实生活、直接经验、持续变化、终生教育等的概念。

例4-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思想背景(论著,金贵声,2001年)

这篇论文的作者为在韩研究陶行知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现任职于圆光大学教育系所,职称是院长(教授)。他从事研究陶氏教育,除了撰写其教育哲学有关论文之外,还有论著与译著刊行于世。根据该论文,他认为陶氏生活教育论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影响。古往有墨子、荀子,近来有王阳明,皆给其深入透彻的影响。但是,在阳明学中认识论从道德方面出发进行认知、做出行为,即强调知与行;陶行知的认识论则强调据以经验确认的知,就与先秦哲人墨子、荀子等的认识论相符合,一脉相承。与此同时,他从批评的角度收容杜威(JohnDewey)的实用教育理论。进而陶行知主张其思想的母亲在于行动(思想全靠行动落实),就是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另外,他还反映了乐园(乐土)主义。此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三点,即经过批评过程引进外来的教育文化、重视实际教育现场、推行与教育现场相连的教育等。

例5-探论陶行知所提以学习者为中心构成教育课程的原理(单篇论文,金香兰、崔花淑,2009年)

这篇论文对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与其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归纳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构成原理。他为学习者施行教育,尽力地追求重视提高学习者能力的生活教育,透过“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导了教授学习方法的革新。从“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把学校与社会、生活与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张教育对象的普遍化与教育机会的扩大,尽全力把教育普及大众。这样,陶行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目的、以学习者为主的生活教育内容、强调学习者“行”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按照学习者“行”模式的教材论、为扩充教育对象的学校观念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提供构成安排教育课程上的理论依据。

例6-陶行知与李珥实学教育思想之比较(硕士论文,朴元熙,2006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