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陶行知年谱考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陶行知年谱”考[1]

陶行知(1891—1946年)青年时期自费留学美国,师从杜威研习教育学。学成归国后。投身于中国革命,指导“生活教育”运动。中日战争结束后,成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的中国民主同盟的活动骨干。于“解放”前不久突然逝世。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学研究及教育行政各领域的现职人员中,受其熏陶者甚多。

笔者先前曾把他的教育论文编译成《民族解放的教育》一书(1961年2月初版,《世界教育学选集》第15卷,明治图书出版)。另又以本校1979年度“短期·在外研究”的部分成果为基础,编写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一书(1983年4月初版,发行所同前)。

为了使读者加深对其人物和其教育理论的理解,在《民族解放的教育》第10版(1983年12月)附加了新的解说,这里将其要点摘录如下。

——1961年早春初版发行以来,许多读者想知道60年代以后中国教育界是怎样评价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借此机会,作一极为简单的解说。

①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到“文革”10年期间,“四人帮”及其同伙将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说成是什么“阶级调和之幻想”,陶行知研究被视为“禁区”。

②1979年7月20日,重庆育才学校庆祝建校40周年。另外又以1981年10月18日陶行知诞辰90周年为契机,对他的业绩进行了新的评价与讨论。其基调是,他留美归国后经过20年的教育实践,是属于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应批判地继承的“精神遗产”。

1981年秋,以陶的诞辰纪念为契机,有关陶行知研究论文,以及受其熏陶的后辈所撰写的回忆文章相继得以发表。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详细的年谱汇编。如华中师范学院陶行知研究小组编写的《陶行知年谱》,拙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所附的年谱多出自于此。

目前,有关其整个生涯的年谱以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主要有以下五种。

①张文郁:《陶行知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7辑),原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晋阳月刊》1981年第5期(1981年9月)。

②华中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会陶行知研究小组:《陶行知年谱》,载华中师范学院高教会编《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1981年10月。

③仲兰村、晋启生:《陶行知年谱》(正、续),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3期。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编写组:《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1983年1月第1次印刷。

⑤操震球、朱泽甫:《陶行知年表》,载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主办的《行知研究》第7期(1983年1月)。

此外,上述年谱传略刊载后,一些研究者又先后提出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观点。笔者这里拟根据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撰写一篇备忘录性质的“陶行知年谱”考。

陶的“生年”问题

陶行知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明治二十四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即阳历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以下年谱引文项,除特注明者外,均见拙著附录)。

关于陶的生年,自1946年7月他突然逝世后,最初涉及的是《陶行知先生纪念集》。该书就是首先这样记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及学术领域的领导机关也采纳这一说法,共产党政府事实上所计划与举行的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1981年10月18日),也是以此说法为前提的。

在诞辰纪念的次年,即1982年以后,有两位研究者的文章对陶的生年提出了质疑。

①一说陶的生年应是1892年。

A。夏德清:《陶行知生年质疑》,《长江日报》1982年3月12日。

B。同前,《陶行知生于1892年的又一佐证》,《长江日报》1982年3月30日。

夏德清先生是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人员。他的资料依据是:a。1914年陶留美时的护照;b。陶在哥伦比亚大学就学时(1915年秋-1917年夏),向大学当局提出的“攻读获取师范学院毕业文凭和更高级学位的申请”。(《长江日报》刊载的照片版上可看到SchoolofEduTeachersCollege的文字);c。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职员姓名录》(1918年10月)。

b的“生年”栏目中,陶自己填写的是“Nov。1892”。a与c中也是陶自己填写的,按其当时所填数字来推算,陶的生年不是1891年而是1892年。

②一说陶的生年应是1893年。

A。周洪宇:《陶行知生年考》,《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B。同前:《关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年问题》,《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5期。

周洪宇先生与夏先生是同一研究所的成员。周洪宇先生的资料依据是:a。《晓庄学校十九年毕业同学录》(1937年3月27日),“十九年”是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b。陶在英国停留期间,于1938年6月24日向伦敦的法国领事馆提交的“DeofNonimmigraodepartforFren-doa”(“非移居侨民去法属印度殖民地的申述”);c。《晓庄学院校董履历表》(1938年10月);d。《生活教育社社员名册》及《生活教育社职员名册》(1939年1月15印)。

b的“生平籍贯”栏中,陶自己填写的是“IwasbornNov。10,1893An-hweia”(“我于1893年11月10日生于中国安徽”)。如果从a、c与d这些材料中陶自己填写的年龄来进行推算,其生年也刚好是1893年(11月10日)。这就是周洪宇先生的主要论点。

据周洪宇先生所说,在陶逝世以后,延安发行的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1946年8月26日版,就登载了《陶行知先生生平传略》,其中明确写有“生于1892年”的字样,但政府方面后来还是沿用了“1891年说”。

周洪宇先生及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其他成员(董宝良、喻本伐和夏德清)为了编辑《陶行知全集》,曾经历了去各地有关单位收集资料的全过程,其研究“生平”的新资料是经得起检验的。

多年来,对陶行知整个生涯的定论是55岁,如果生年是1892或是1893年,那么陶的生涯就变得更短。看来,关于陶的“生年”问题,仍然有待于继续考证与研究。

留学期间学习状况及《胡适留学日记》的有关记载

1914年(民国三年,大正三年),在金陵大学校长、美国人包文(Bowen)的劝告和援助下,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市政。1915年秋,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于杜威,攻读教育学。1916年边写论文边继续研修教育学。1917年归国(26岁)。

在陶的生涯中,留学生活尤其是师从杜威攻读教育学这一时期非常重要。各类年谱,记述这一时期研究与学习的情况过于简单。

1915年24岁,被伊利诺伊大学授予“政治学硕士”学位。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孟禄的学生,与胡适同学。

笔者曾打听到,在东京国立教育研究所所藏文献中,有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者Chu,Dow-的“TAOHSING-DESEEDU”(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53年8月11日收到)。陶行知研究的年青友人,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牧野笃先生,1983年复印后,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行知研究》第7期(1983年1月)“资料”栏里,登载了“陶先生在美国的教育经历(1914—1917年)”,这一记事文献末记有“摘自于朱宕潜《新兴国家的教育型》,夏长安译”。有关陶留学期间的记述,夏的译文是根据朱的文章而来的。但ChuDow-与朱宕潜似不是同一人。关于陶留学期间与以后的情况,主要要点如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