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他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培养锻炼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观察愈力,则物感愈众,天文等学之发明,俱赖于是”,如此才能将“那奥妙的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8]

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一般学校将学生的时间排得太紧,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等,等到考完,“有的只有到鬼门关去看榜”。学生白天由教师督课,夜晚由家长督课,目的是为了赶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明确指出:“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创造的儿童教育,一定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中指出:“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戴有色眼镜进行的研究,即使有“成果”,也不能算是创造。所以,陶行知反复强调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9]

第二,自动。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次要地位的。为什么陶行知尤其钟爱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呢?这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10]直到晚年,他还强调早年的一个观点:“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11]经验是不好请人越俎代庖的,他曾下了一个著名的断语:“凡不是从经验里发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由此可以推导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自动是自觉行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地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第三,实行因材施教。陶行知曾批评以前的教书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非但不便于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而且压抑残害学生的创造欲。他指出:“天生烝民,有智愚强弱之不同。”正因如此,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如有特殊才能的,也应加以特殊的教育,使其才能能充分发挥”,以期“各得其所”。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他以园丁取譬,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作为园丁,必须知道松树和牡丹花各自所需肥料是不同的,如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就会瘦死。作为教师,对于学生各自的兴趣、知识积淀等,都要了如指掌,教学不能以统一设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对付千差万别的学生,而应该各因其材——“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需要力就小些”,“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不能拉得一样”。[12]

基于这一认识,陶行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差异,将育才学生分为音乐、戏剧、文学、社会、自然、绘画、舞蹈七个专业组,1943年又计划增设工艺组和农艺组。陶行知采取智力测验和特殊测验的方法,将儿童选入最有基础最有兴趣的一组学习。教师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各扬其长,各得其所,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毫无困倦之感。

第四,设疑辨难。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便是质疑辨难,它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13]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2)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3)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4)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6)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7)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儿童有了疑难,常常表现出“如痴如迷”之状,教师要“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疑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毋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学生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学生创造。

第五,根据学的方法确定教的方法。创造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指导等外部条件虽然有一些不可忽略的影响,但是说到底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解放和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相信儿童有创造力,保护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人格,热爱儿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到儿童中间去,沟通与儿童之间的感情,了解儿童所思所想,帮助儿童自动。正因为如此,他强调说,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他以“点石成金”为例,教学生不要“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教学生方法,要用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讨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陶行知曾多次强调,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创新教育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创造的法子确定,并无现成的教法。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当今,我国的创新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在创造教育方面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教育家,学习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1]原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2]《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3]《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50页。

[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82页。

[5]《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页。

[6]《方与严教育文集》(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5、1327页。

[7]《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2页。

[8]《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9]《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

[10]《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11]《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2]《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1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