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学校场域(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新课程改革中,领导不仅鼓励老师大胆去做,而且身先士卒带头探险。“学校给了老师机会。课改刚开始,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校长是支持的,鼓励教师大胆地去做。语文是谢校长带着做,数学是已经调走的副校长。学校领导是先走一步,然后能够对教师给予具体的直接指导。”(I-Q-1)

实际上,校长为老师营造的宽松环境并不只是放手让她们去做,更重要的是,这个环境是通过校长的鼓励逐步形成的。另外,这种鼓励不仅是口头上对老师的支持,她们自己的改革行为是比口头说教更为实际和有力的支持。因此,老师们所说的宽松,其主要的意思在于校长的支持和引领的作用。

这种宽松而又支持性的氛围对教学反思的作用在于,为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而反思态度是影响教学反思的首要因素。

四、发展策略:“谁学得多,谁就走在前头”

成为学习型学校是美希学校的愿景,可见,从理想上说,“学习”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谢校长是一位特别爱学习的人,她学习的劲头和能力让老师们很佩服。

“校长自己特别爱学习,虽然年龄很大,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她是一个触角非常敏锐的人,能够抓到一些新的东西,然后产生一些新的火花。她变得很快,主动求变,但是我们是被动地跟着她变。她领着我们学习。”(I-L-1)

谢校长对学习的重视,研究者也有很深的感触。当研究者跟她联系到学校进行田野调查时,她就格外地欢迎。认为这是学校和研究者“双赢”的事情,把研究者安排到学校的教科室里面。有一次研究者跟教科室的数位老师聊天时,她进来了。这几位老师都说跟研究者在一起收获不小。她立马向老师们传授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正规的培训进行,学习是职业习惯,在日常交流中就要留心,时时处处要学习。实际上你的思维是受人家的启发,你再去弄的,不是完全你凭空的。”(N-X-2)

自从美国学习三个月回来后,她便带头开设校本课程。从选书、上课都格外认真。不论从课程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和上课,学习的评价和教学管理都由她一手操作。虽然她以前并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但非常积极投入。经常邀请其他老师去观课,去年已经有四位老师开设这门校本课程了。几乎每周都把教学的经验写下来,发表在校园网上与老师分享。

除了田老师认为新课程并没有给她造成理念上的强烈冲击之外,对于其他三位老师来说,新课程就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理念上要进行彻头彻尾的转变,教学方式上也要跟进转变,这是移风易俗的事情,她们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痛苦就足以说明其中的艰难。当然,田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够“软着陆”,较为轻松地从理念上认同与并在行为上实践新课程,并不是说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她善于求新求变,提醒自己不能只求经验积累而不管教学情境的变化,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持续改变。而这种方式的改变,是实施具有“课程是经验”思想的新课程所希冀的,也是必需的。张老师在比较改革前后课程时说,“我觉得新课标的东西,难就难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多了。如果你都预设好的话,你就像表演一个剧本一样,重要的是你的表演技巧,很少去关注学生,比较容易操作。”(I-L-1)学生之间不仅有个别差异,而且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在不同环境中和时间点上也是不同的。学生间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个体内的发展正是教育目的所在。因此,教育教学的生长点就需要在学生的差异中去寻找。田老师正是在各种纷繁的课程改革流行词的背后找到了这个关键点,她说新课程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关注学生,备课时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关注学生的临时状态,课堂上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教学目标、策略和方法。教学的这种情境性特征,以及教学需要走在学生发展之前原则,使得教学变成为一种探险,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再是简单地重复过往的经验,而是对经验的活化、重组与创新。

五、教学理念:“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就是在教学中要着重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过程与结果等,而不是着重于教师的教。关注学生作为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最核心话语,受到所有教师的认同和欢迎。但是,或许是教师能力上的问题,除了个别的老师外,“关注学生”的教学文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践行。但这毕竟是校长判断教学的尺度,而且,谢校长是一位潜心于课程与教学的领导。所以,“关注学生”作为一种符号图腾通过她的一贯坚持与权力性影响力,在学校中不断地被强化。四位老师在谈到教学时,总是把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投入放到自己的“教”之前。当然,这首先是意识中的,宣称理论层面上的表达。具体实践中,因为老师的能力不同而悬殊有别。张老师和田老师已经显得驾轻就熟,而李老师和宋老师还是显得很艰涩和吃力。

“关注学生”的学校文化对教学反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信念进行的。教师处在这样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关注学生”逐渐地被教师认同而成为宣称理论,然后她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从而有可能转化为使用理论。四位老师的教学反思中,在使用理论中确认宣称理论的反思,都是在现在宣称理论的指引下对实践进行的反思。

六、时间安排:“时间是最紧缺的资源”

长期以来,不论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实践中都把小学教师界定为实务工作者。她们的工作是繁忙、杂乱,强烈的情境依赖和行动导向的。[1]在调查期间,研究者每次跟教师访谈,总要提前一周跟她们预约,这不是交往习惯的要求,而是她们确实非常忙,如果不特别安排,很难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跟研究者交谈。实际上,现在没有教师反对进行校本教研,她们都能认同教研在解决她们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中所产生的作用。但是,不论老师如何重视教研,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和管理学生等教育教学工作是她们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她们具有一定时间在做这些工作过程中,或之余能有时间思考,那么,这些专业生活就有可能不是“事务性”的,而可能是“研究性”的工作了。如果只能让她们做这些工作,那么她们就根本无暇去思考的话,她们只能是“事务性”的老师了。

在宋老师看来,时间紧迫是影响她写反思笔记的最主要因素。思考与写作需要安静而连贯的时间,对她来说,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安静下来而且有精力去写。她说,“在电脑上打的时候,一节课真的打不了多少,可能还打不完。但是下节课又有事情了,或者说课间有什么,毕竟当班主任嘛,很多杂事情。如果晚上回家,要做饭,完了以后,洗洗涮涮差不多。孩子学习的时候,她一边学,一边看,然后时间就差不多很晚了。要坐下来写除非是周末,周末也得真的静下心来”(I-S-1)。

许多老师对于同事的处境颇为同情。她们也很佩服谢校长那样每天三餐在学校,下午放学后做研究直到八点多才回家。但他们认为老师很难这样做,毕竟她们还有家庭和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学校上班的时间,老师却又要做很多的工作,老师们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

“老师没有时间。你想,我们老师早上来,先要组织学生吃早餐,课间还要处理一些杂事:打架的,不交作业的,还有收作业,批作业。如果认真一点的话,高年级的作文就能批一周。还要上课,一天六节课上完之后,周一例会,周二科组活动,周三课改论坛,一周只有两天下午没有集体活动。一天下来,老师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少呢?非常有限!在工作的时间内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有限。”(I-Q)

谢校长在学校网上鼓励老师们开展叙事研究,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应该说,校长的思路是很好的,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自己的实践中建构个体的教育理论,增强教师对实践情境的深刻理解和专业判断能力。但是,也许这个倡议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田老师认为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这样做。

“当一个一线的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叙事’的时候,他应该是幸福的啊!然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时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中,众多的琐事占去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时间。诚然很多专家都以为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是可以挤出来的。可是干海绵如何挤出水?教育改革提倡把课堂留给孩子,为何没有考虑把某一工作时间留给老师来潜心研究呢?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多少个教研时间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冲掉。”(R-T-32)

当访谈中研究者跟田老师说起她在反思笔记中对很多实践中的问题做了有趣的探究时,她很兴奋地告诉研究者:

“现在不做班主任了,有闲暇时间坐下来想。以前时间上不允许嘛,做班主任有许多闲杂的事情,无暇去想。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能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对自己是一个进步的起点,是挺好的。但是现在可能每个老师都在叫苦连天的,可能就是时间不够。太多的庞杂事情了,我觉得就是时间不够。”(I-T-2)

四位老师都教语文课,不当班主任的李老师和田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每周要上20节,平均每天4节课。做班主任的张老师和宋老师上一个班的语文,每周上10节课。除了备课和上课外,她们要批改大量的作业。两周一次作文,每周的周记,每天的课外作业,学困生的课后辅导,此外还要批阅单元测验的试卷。做班主任,每天早上七点十五到教室看学生吃早饭开始,除了中午的休息时间和其他老师的上课时间,直到下午五点,甚至课间十分钟班主任都要到教室去。根据老师的说法,不包括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她们花在班主任和教学上的时间每天要在十到十二个小时之间。访谈中,张老师和李老师经常说起特别累。田老师认为学校中老师的工作负担重,导致心理压力特别大,但是没有领导来关注这些事情。在教师把几乎所有的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等“事务性”工作上的时候,让她们去学习新知识和写教学反思似乎就成为很奢侈的事情。

七、交往社群:“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宽松”的学校文化为教师减轻了由于担心失败而带来的忧虑,为她们敞开心胸地与大家坦诚交流营造了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通过“学习”来增进实施变革能力的主观愿望,使得交往成为一种客观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就多起来了,例如课余饭后闲聊教学中发生的有趣事情,遇到具体问题时向同事请教等。就学校层面来说,正式的交流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公开课,互动论坛和课改论坛。通过这些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用老师们的话说,学校中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这是她们引以为傲,津津乐道的事情。李老师说当听到其他学校同事讲起她们的福利待遇时很羡慕,但美希学校给她的成长环境却是其他学校不能比的。老师们的这种认识,验证了谢校长“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理念的效果(I-X-1)。这也是吸引许多老师在本校工作的最大魅力。

[1]王建军:《合作的课程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