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纪元1(第1页)
伟大的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纪元[1]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世界上建立起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同时,改造了旧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了苏联教育的新体系。但是,文化教育领域内的革命,比推翻一个旧政权还要困难许多倍,因为它意味着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60多年来,苏联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千百万名干部和专家、亿万名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然而教育改革却永无止境,而且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研究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能不回顾一下他们在战前走过的道路。从历史上把它连贯起来,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当前苏联教育的来龙去脉,就能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一、列宁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他在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为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论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教育是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因此,“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2]。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一步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列宁多次阐明资产阶级的教育渗透着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指出,认为教育可以超出政治是资产阶级的谎言,资产阶级自己总是把资产阶级政治放在学校的第一位。他说,“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们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整个旧学校都浸透了阶级精神,只让资产阶级的子女学到知识。……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3]。
列宁在批判旧学校的同时指出,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贯彻无产阶级的阶级精神,把教育同无产阶级面临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1919年列宁在起草《俄共(布)党纲草案》时,在国民教育部分写道:“在国民教育方面,俄共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把1917年十月革命时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就是说,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的和非无产的阶层的影响,以利于彻底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4]。这里指的学校要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然不能像我国“**”中“四人帮”那样歪曲的,把学校当作专政的机关,对知识分子实行专政,而是指社会主义学校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要通过教育来消除群众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教育为巩固胜利成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服务。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讲到,“你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你们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同你们的直接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5]。1920年列宁拟定了全俄电气化的设想,并且提出了一个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这就是说,除了无产阶级要掌握政权以外,还要有科学技术,有高度的生产力才能建设共产主义。教育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
(二)论文化革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人类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变成了人民的财富。但是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要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因此,列宁及时提出了文化革命的任务。列宁把文化革命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革命为文化革命创造了条件,而文化革命又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列宁深刻地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做出了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落后性却贬低了苏维埃政权并使官僚制度复活。”[6]
列宁提出的文化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培养和造就共产主义建设的干部,发展民族文化。
革命前的俄国,男子中几乎70%,女子中将近90%是文盲。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宁说:“你们知道,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7]他要求青年们联合起来到农村去扫除文盲,使青年一代中不再有文盲。
列宁把扫除文盲,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与发扬无产阶级民主和克服官僚主义联系起来。他指出,首先要识字,每个人都识字,每个人都有文化,才能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才能消灭官僚主义,实行国家的民主管理。当然,光识字还不够的,还要提高文化水平,这不是说单纯地使群众具有一些基础文化知识,而是意味着使群众具有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成为历史的积极创造者。为此,列宁写道:“……仅仅扫除文盲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苏维埃经济。在这方面,光认得几个字是成不了大事的。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8]
列宁十分重视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他批判一切文化的虚无主义,那种认为一切旧文化都是对无产阶级具有危险性,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有害的。并且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9]列宁曾经尖锐地批评旧学校的缺点,说它是死读书的学校,实行强迫纪律的学校,死记硬背的学校。但是他警告青年们不要把旧学校一概抹杀,而是要把旧学校中的坏东西同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区别开来,善于从旧学校中挑选出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东西。
文化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民族文化。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民族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民族文化,即应使各民族一律享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讲授本民族的历史。列宁还提出了“两种文化”的理论,即每种民族文化中既存在占统治地位的地主、资产阶级文化,也存在代表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无产阶级应珍惜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0]
(三)论学习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要学习。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给青年们提出的任务就是学习,要求青年们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的新一代。他说,老一代至多只能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有靠新的一代人。所以青年的任务就是要学习。
列宁在这个演说中还回答了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列宁说,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一般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所谓学习共产主义,绝不是领会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和著作里的一切知识,那样就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他告诫青年,如果在批判旧学校是死读书的学校的时候,就从这里得出结论,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就犯了极大的错误。“如果以为不必领会产生共产主义学说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已经够了,这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1]。
那么该怎样学习呢?列宁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学习和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结合起来。列宁指出当时的任务是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改造和恢复工业和农业,实现全国电气化。青年们仅仅识字还不够,仅仅懂得什么是电气化还不够,还要懂得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工农业上去,把共产主义变成青年实际工作的指针。“青年们只有把自己的学习、教育和训练中的每一步骤同无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旧的剥削者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学习共产主义。”[12]
列宁还谈到共产主义的道德问题。他指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它完全符合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共产主义道德就是为了把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一切剥削和一切小私有制服务的道德。青年们应该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参加到沸腾的实际生活中去,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四)论建立统一的技术学校的原则
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关于国民教育的条文中写道:“(3)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4)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这就为改造旧学校建立新的统一的综合技术学校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的学校是双轨制,普通学校都是为统治阶级的子女所设立的,劳动人民的子女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或者只能进入简陋的初等学校。革命以后对旧学校应该怎样进行改革?列宁提出了建立统一的综合技术学校的原则。
在统一的学校里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3]
列宁十分重视在学校里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并把它视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什么是综合技术教育?列宁解释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列宁反对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某些领导对综合技术教育的曲解,他们用职业技术教育来代替综合技术教育,使儿童过早地专业化。列宁指出,综合技术教育是使学生熟悉生产的一般科学原理,掌握使用一般的最常用的劳动工具的技能。而职业教育则是传授某一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某种专门人才。列宁指出,要避免过早地专业化,要在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里扩大普通学科的范围,不要变成培养手艺匠的学校。
综合技术学校是大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马克思说:“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14]这就要求工人要不断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5]这种人怎样培养呢?就是通过综合技术教育。因此,综合技术教育是和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它使学生熟悉大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列宁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是和智育密切联系的。综合技术教育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这些知识在学校里主要是通过数学和理科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因此,实施综合技术教育不能削弱科学知识的教学,而是要掌握这些知识,并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列宁还认为,综合技术教育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的具体技能,而是要了解现代生产的一般原理。
列宁还具体设计了学校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蓝图。他在对克鲁普斯卡娅《论综合技术教育》的提纲所写的评论中指出,综合技术教育必须绝对执行的任务如下。
(1)参观附近的电站,并在电站举行一些有实验的讲座;做一些只有用电气才能做的实习作业。
(2)用上述的办法参观每个办得不错的国营农场。
(3)用上述的办法参观每个办得不错的工厂。
(4)动员全体工程师、农艺师、全体大学数理系的毕业生,来做关于电气和综合技术教育的讲演、指导实习作业的讲演、巡回讲演和其他工作。
(5)设立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小型博物馆、展览车、展览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