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第1页)
第三课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指0~6岁,尚未进入学校学习的儿童。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孩子在大约5岁的时候才能像成人一样地说话,换句话说,从出生到大约5岁这段时间,孩子的语言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取得了神奇的发展。
关于儿童的语言获得,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常讨论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语言获得的过程,即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步骤;二是语言获得的原因或模式,即儿童获得语言是由哪些因素和条件决定的。
作为幼儿教师,这两个问题同样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因为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便开始借助语言理解这个世界并和世界对话,同时也尝试着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语言交往活动中,才渐渐习得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累积的经验,不断在自己的智力、认知、道德和性情上塑造着自我。可见,语言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重大。
幼儿教师熟识幼儿语言获得的规律,便能够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幼儿语言能力的养成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本节我们还将讨论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基本理念。此外,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奔涌而来,在中西方文化,尤其是教育文化交汇之后,双语教育,即让儿童在早期便开始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外语蔚成时尚。关于这一问题,误区依然较多。因此,本节也试图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做些力所能及的澄清与分析。
一、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
儿童的语言获得既包括语言形式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习得,所以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结论,主要来自于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对于儿童语言行为的观察。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儿童的语言获得能力往往表现出许多不同,但是发展的基本阶段和顺序却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般以儿童能够说出第一批被理解的词语为界,首先将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大的阶段。
1。前语言期
前语言发展期大约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这一阶段儿童语言能力的萌芽仿佛是地面下的种子一样,虽然对于其中许多具体的状况,人类到现在还不能全面了解,但达成的共识是它为后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储备和条件。甚至有学者认为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才是语言发展的核心敏感期,这一时期,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本感觉的灵敏。婴儿在出生时就能听到声音,有人认为甚至更早——在子宫里,胎儿对于母亲体外的声音也有反应,而且儿童往往还具有对特定声音组合的偏好。他们对于某些极高频和极低频的声音比成人更敏感,这种敏感性在两岁之前还在逐渐加强。婴儿的声音定位能力似乎还不够好,国外的研究认为从出生到两个月大之间这一能力实际上是下降了的,随后才开始增强。但婴儿已经能区分几种不同的声音,6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察觉六音曲调中单个音符的变化和音调的变化,可见他们从出生时就已经有了获取语言刺激信号的装置,而这个装置在出生后就开始调适,以后又不断地处于调适的过程之中。根据伊米斯特(Eimaste)的一个经典试验:一组1~4月的婴儿每次吸奶时触发播放人说的“ba”的录音,开始他们对于声音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力地吮吸,然而很快适应了这种声音,吮吸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有力了。而当试验者将录音换成“pa”时,婴儿立即表现出新的兴趣而用力地吮吸。可见,即使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够区分两个相似的声音。
这一阶段的儿童似乎已经成为了声音的分析师。当埃里克7个月大的时候,祖母送给他一个吱吱响的橡皮玩具。他一看到就一手抓过来,并在它吱吱响时仔细听着。正是在这样的反复调适之后,儿童的语言装置终于可以工作了。
在我们考察语言获得的时候,需要区分语言理解、言语理解、语言生成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理解和生成背后一个基本的原理是“理解早于生成”,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可能会理解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指导语(比如“把衣服捡起来,放在暖气旁边的椅子上”)。可是,在他自己说话的时候还无法将两个以上的词串起来。
前语言阶段的儿童也在进行交流,他们的交流方式是通过声音、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和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的。前语言交流最明显的例子是牙牙学语,婴儿发出类似于语言但在成人看来又没有意义的声音。这一尝试开始于生命的2个或3个月,一直持续到一岁左右。开始是只有元音的,而且不断地尝试变换着声调,在5个月以后,辅音也加进去,于是发出声音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展。
婴儿大约在10~14个月时,说出第一个词语。但也可能早在8、9个月大时完成这一厚积薄发的开创性的工作。于儿童而言,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阶段的开始。
2。语言发展期
一般而言,婴儿到了18个月左右的时候,单字词阶段就结束了,这时词汇量已经有了一个爆发式增长。在婴儿大约从16~24个月中某几周的时段里,儿童的词汇量可以从50个左右迅速增长到400个左右。
儿童开始试图表达的往往是整句字,即用一个词语代表整个短语或句子。大约在说出第一个字之后的8~12个月,儿童就开始进行双字的组合,这时他们倾向于采用特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与成人建构句子的方式相似。他们一般也会把句子的主语放在最前面,后面跟上动词,然后再接上宾语(如“妈妈吃饼干”)。但是,在开始时,往往还不能够说全所有的成分,可能只说成“妈妈吃”或“妈妈饼干”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语言经常被称为电报语。
在使用语言的初始阶段,可能还会出现心理学家称作“泛化不足”和“过度泛化”的现象,即词语的意义被理解的过宽或过窄。比如,在孩子眼里,任何一个有轮子的事物都是小汽车,红色的毯子是毯子,而绿色的毯子却不是毯子。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在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儿童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考,心理推理出现,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儿童可以使用心理符号、词语或者物体代替或表征一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同时,使用语言也可以使儿童的思维不受当前或未来的限制。在皮亚杰看来,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在语言发展期,尽管在理解和生成之间还存在显著的差距,但儿童的语言技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新高度。这一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词汇量的巨大飞跃。根据美国科学家克拉克的研究,到6岁时,儿童的平均词汇量是14000个单词左右,要达到这样一个数量,按照一天24小时计算,儿童每两个小时就要学会一个新单词,而新的单词还必须通过短暂接触就与它们的意思联系在一起,即要完成快速映射。
二是语法规则的获得。语法是我们决定如何表达自己思维的规则系统。掌握了语法规则,儿童就明白了什么样的表达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表达是错误的。事实上,学龄前的儿童在90%的时间里语法结构是正确的。
三是儿童的语用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语言发展期的语用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言自语,另一个是社会性言语。
自言自语时,儿童的言语行为指向了自己,他们通过自言自语与自身交流,很可能是一种用来练习与他人交谈技能的方式。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还促进了儿童的思维,并有助于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性言语中,儿童的言语表达对象是他人,目的是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一般来说,3岁之前的儿童,在表达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说话似乎更多地是为了自娱自乐,至于他人是否明白,孩子顾及不多。而3岁之后,儿童往往需要别人倾听,能够有意识考虑别人对于他们话语的理解,而且开始尝试通过调整语调等使别人明白。
二、儿童语言获得的模式
儿童往往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掌握千变万化而异常抽象的语言,是什么让孩子获得了如此神奇的学习效果?20多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种关于语言学习和获得的理论模式。以下我们概要介绍有影响的几种观点。
1。行为主义的语言获得模式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华生,他们对于儿童语言的获得也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进行解释。他们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坎特甚至拒绝接受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他认为语言行为只是人对语言发声器官做出反应调整的结果。斯金纳坚持用他的操作强化原理解释人类的语言。他们认为,语言是人类后天获得的一种能力,不需要先天特别的生理机制。行为主义认为,语言可以通过训练、强化和模仿而塑造,儿童是通过模仿和临摹成人的言语学会语言的,因而他们特别强调模仿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后来又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于成人语言机械而简单的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模仿。
行为主义语言获得模式竭力贬低生理基础的作用,抹杀了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但其模仿的学习策略对于儿童语言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先天论的语言学习模式
先天论的语言获得模式主要根源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强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的表现,人类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着儿童语言获得的整个过程,语言是人的一种“心理官能”,儿童在出生时就有一个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都是天生的“小小语言学家”。同时,乔姆斯基也承认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先天论的语言获得模式引导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发展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但他的许多假说本身具有先验的性质,根本无法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