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第1页)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物化学指标等。
1。形态指标
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以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及重量等。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时,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胸围、头围、坐高、上臂围等,它们不仅测试方便,而且能为准确评价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提供重要信息。
(1)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它代表身体各器官、系统、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学前儿童短期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
1岁以内婴儿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1~6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700(克)
7~12个月体重(克)≈6000(克)+月龄×250(克)
正常足月婴儿在出生后头3个月体重增加最迅速,平均每月增加800~1000克,出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3~6个月每月平均增加体重500~600克,6~9个月每月平均增加体重250~300克,9~12个月每月平均增加体重200~250克,1岁时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2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2岁后到七八岁,体重每年增长不足2千克,可用以下公式估算体重:
1~10岁体重(千克)=实足年龄×2+7(或8)
称体重时,1岁以下可取卧位,1~3岁可取坐位,3岁以上可取站位。使用前应先校正零点。测量时,调整砝码至杠杆平衡,记录读数。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千克。读数时,以千克为单位,至小数点后两位。
体重测量应在早晨、空腹、便后进行。儿童可**或穿背心、短裤,也可在测后扣除衣服重量。
(2)身长(高)。
身长(高)是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与地面相及处)的垂直高度。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准确,应采用仰卧位测量,故身高又称身长;3岁以后可立位测量,称身高。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厘米。
身长(高)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50厘米,第一年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1。5厘米,1岁时约为出生时身长的1。5倍,即75厘米左右。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增长10厘米,以后每年递增5~7。5厘米。1岁以后平均身高估算公式为:
身高=年龄(岁)×7+70(厘米)
身高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明显,受营养的短期影响不明显,但与长期营养状况有关。
身高是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距离。3岁以下小儿可用量床测量身长。量床使用法:小儿取仰卧位,脱去鞋袜,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测量者扶住小儿头部,使小儿面向上,两耳在以水平线上,颅顶接触头板。另一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双膝,使腿伸直并紧贴量床床板,右手移动足板,使足板接触两侧足跟。读取量**的刻度,以厘米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即为身长。
3岁以上儿童用身高计测量身高。在使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身高时,受测儿童脱去鞋帽,取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头部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胸部稍挺起,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足尖分开,足跟、臀部、两肩胛间三点同时靠在身高计的垂直立柱上,然后测量。测量者将滑侧板轻轻移动,直至接触受测者头顶,读立柱上数字,误差不得超过0。1厘米。
某些生长发育指标在一天内变化较大,如身高在早晨是最高的,儿童经过一天的活动,受到椎间盘的重力性压缩、脊柱弯曲加大、足弓变平等因素影响,身高到傍晚时降低1~2厘米。因而,追踪调查时,儿童个体的前后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
(3)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因胎儿脑的发育在全身处于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相对较大,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厘米,6个月增加9厘米,1岁时增加3厘米,平均为46厘米;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增加2厘米,头围约为48厘米;2~14岁再增加6~7厘米。因此,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两年意义重大。
测量头围时,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又方,用软尺,以儿童额部眉间为起点,将尺从右侧经过枕骨突起处,绕至左侧,然后回至原起点,该距离即为头围。测量时软尺须紧贴头皮,在头两侧的水平要一致,左右对称。测量女孩应将头发向上下分开,以免影响读数。头围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厘米。
(4)胸围。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胸围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功能的发育,以及体育锻炼的效果。婴儿出生时胸围为32厘米,比头围小1~2厘米;1岁时约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逐渐超过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大于头围,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周岁数减1。
胸围是指经过**或胸中点的胸部水平维度,也称胸中围。3岁以下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测量时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呼吸均匀。测量者立于儿童前方或右方,将胸围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胸前**下缘,右手将软尺经右侧绕背部,以两肩胛下角为准,经左侧面回至零点。胸围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厘米。
应注意的是,头围与胸围之间的比例对评价婴儿的发育情况也很重要。正常情况下,出生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在12~21个月时头围和胸围大小基本相等,以后胸围应大于头围。如果超过1岁半,胸围仍小于头围,说明生长发育不良。
(5)坐高(顶臀长)。
坐高是坐位时从颅顶点至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发育情况,与身高相比较能反映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
3岁以下量顶臀长,即为坐高。取卧位测量,头部位置与测量身长时的要求相同,测量者左手提起小儿下肢,同时使骶骨紧贴底板,大腿与底板垂直,移动底板,使其紧贴臀部,读取测量数值。
3岁以上量坐高,取坐位,一般用坐高计测量坐高。儿童坐在坐高计的坐盘上,或坐在矮凳上,身躯前倾,骶部紧靠墙壁或量板,然后坐直,大腿与凳面完全接触,并要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头与肩部的位置与测身高的要求相同。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注意坐凳高度要合适,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