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第2页)
3。对事实的尊重——争论和论证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
科学是人类对物质和自然现象的描述,这种描述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其主干常常是建立在直觉和假设之上的推理,而科学实验则是其最好的证明。
逐渐地,教师们学会了相互质疑,开始了思想和观点的真正交锋。更可喜的是,教师们在争论中开始使用证据,而这些证据往往是他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实。幼儿的行为、教育的真实结果成为检验科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适宜性标准。教师们经常会问:你为什么这么说?你的证据是什么?你怎样证明?教师们正在努力以逻辑作为论辩的武器,以实证作为判别的尺度。
这些变化将成为研究和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也将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思考题:
1。谢尔曼科学游戏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什么启示?
2。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什么启示?
3。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怎样理解核心概念?它在幼儿的科学探究中有什么意义?
5。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有什么意义?
6。什么是儿童的初始想法?了解幼儿的初始想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7。法国“动手做”的十大原则是什么?
8。法国“动手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9。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的准则是什么?
10。在中国实施“做中学”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哪些重要变化?
[1]MichaelShermer:《孩子的第一本科学书》,邓文华译,台北,台湾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2][美]兰本达等:《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陈德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本节中基本观点均来源于作者在参与中加“加强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时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以及罗威尔教授提供的部分资料。
[4]这里的“儿童”指5~12岁的孩子,即学前一年的孩子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幼儿”指3~6岁的幼儿园阶段的孩子。
[5]刘占兰:《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6]郁波:《科学探究要关注科学概念》,2006年演讲稿。
[7][美]H。L。Eri:《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7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本节主要参考资料:a。韦钰院士的有关讲话;b。《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乔治·夏尔帕主编,黄颖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c。刘占兰、郁波关于赴法培训的体会;d。教育部与科协的有关文件。
[9]北京市“做中学”项目小组:《“做中学”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案例集》,136~14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