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与家长沟通的多种方式(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妈妈:没关系,把圈拿过来,你再套一次,让妈妈看看是怎么回事。

(小美拿过圈开始套圈。)

妈妈:宝贝,别着急,哪过不去告诉妈妈。

小美:妈妈,我这只胳膊总是出不来。

妈妈:哦,原来这么回事呀。你把圈套过肩膀,把胳膊贴身体再放好试试。

小美:妈妈,套过去了。

妈妈:恩,不错,这回高兴了吧?这个问题难吗?

小美:不难。

妈妈:对呀,妈妈告诉你,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好好想一想一定能解决的。

小美:好,妈妈我记住了。

问题讨论

以上两位妈妈的做法有没有达到安抚孩子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目的?哪种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讨论结果

大家认为,单纯的安抚带给孩子的只是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而总是帮助孩子找理由就会让孩子养成遇事就找理由,无法面对困难,不会解决问题的后果。而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并逐渐学会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困难。而后者才是幼儿成长中有价值的经验积累。

(三)家长会沟通给建议

家长都希望能通过家长会获取一些关于育儿知识,教育方法方面的建议。而如何将这些方法、建议传递给家长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教条式”的讲述说服力不够,“灌输式”的讲座枯燥乏味。为了达到“输出”与“输入”的良好对接,就要把家长也变成“主讲人”,让家长把获取方法与提供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1。通过经验交流提供方法

虽然家长在育儿方面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但是,其实每位家长都是一个资源库,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把家长的经验进行有效整合,那么每位家长都会得到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所以,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中设置“经验交流”环节,让家长把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最有效,最巧妙的育儿方法、教育心得分享给大家。此种分享没有主题的限制,旨在通过交流达到经验共享。

如:大班教师王老师在召开学期末家长会时为家长提供了经验交流的环节,很多家长交流的内容都是结合幼儿园活动的心得体会,既引发了家长的共鸣,又相互拓展了开展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案例15关于阅读的两点体会

关于阅读,我有两点体会。一个是“说”,一个是“听”。

关于“说”,要感谢王老师留的这次关于讲故事的任务。老师让孩子拿回家一本书,先要家长讲给孩子听,然后孩子再到班里讲给别的小朋友听。给孩子讲过几遍故事之后,发现进步不大。我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因为孩子老求我跟他下象棋,我就说,你给我讲一遍故事,我就跟你下盘棋。这样经过两周的努力,孩子终于可以把故事完整地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了。

后来,孩子还讲故事给自己的奶奶听,给自己的姥姥听,给自己的大姨听,大家都夸孩子讲得好。

这次讲故事的任务,给我的体会是,只把故事讲给孩子听还不够,还要让孩子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别人沟通时,也会更加有自信。

听和说都很重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努力,两方都坚持下来,孩子一定能够获得很大的进步。

最后还要感谢幼儿园老师留的关于阅读的任务,感谢老师们为孩子付出的一切。

——张一爸爸

2。通过研讨总结方法

虽然家长不是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但是现代家长普遍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反思能力,其中还不乏热心幼教、钻研幼教、具有真知灼见的家长。如果能发挥这些家长的作用,通过“以家长带家长”的方式共同研究幼儿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能够发挥家长的主人翁意识,还能让家长在围绕主题内容的探讨过程中,通过分享或成功或失败的教育经验达到相互影响的作用。以讨论的方式传递育儿知识、教育方法需要围绕一定的讨论主题,而且主题是来自家长的实际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家长各抒己见,力求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经验。

(四)家长会沟通传递情感

情感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情感,才能共同携手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日常的交流,家长会也是教师与家长情感沟通的有效途径。在家长会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类反馈幼儿情况的方式,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了解,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日常的交流只是个体的,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而家长会中的集体交流则能充分显示出教师日常工作的责任心,增强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和信任。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增强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基础是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关键是找到孩子的实际问题和进步点。

案例16学期初家长会反思

每年开学初,照例都会开一次家长会。连续带大班已经是第五年了,记得通知开家长会时间的时候,我就开始翻看了一下以往家长会的流程,发现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瞬间觉得挺没意思的,几乎在开家长会之前的十分钟,我看一眼记事本,就可以把四十分钟的家长会完成了。

在周五教研家长会时,艳明在前面示范怎么开家长会,我在底下开始反思:假如我是一名家长,我希望参加一次什么样的家长会?开学初的家长会与学期中和学期末的家长会又有什么不同呢?家长会仅仅是一次工作计划宣讲会?大班第二学期家长会到底需要和家长传递什么呢?不断绞尽脑汁之后,我开始想到“仪式感”三个字,正如开学典礼一样,家长会需要的是一个“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家长需要归属感,需要话语权,需要表达权,需要和同样的一群人交流,需要倾听,更需要情感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来自教师,更来自其他家长,因为他们有相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类似的“家有小娃将入学”的困扰和焦虑。正如我每次到公园愿意和年轻的妈妈聊天一样,在诉说孩子的琐碎中感受到温暖,释放育儿的焦虑,更有机会了解他人的育儿方式,最难得的是在交流中不觉得孤单。

于是,我对大班第二学期的家长会有了初步的设想,贯彻“让家长成为会议的主人”的思想,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目的是让家长在“倾诉与表达”中相互了解彼此“幼小衔接”的办法,同时增强对“大四班班级”的归属感。班级是孩子成长的地方,通过家长的友爱孩子们也能享受幼儿园最后的轻松时光。

在家长会的第一个环节,我简单介绍了大三班孩子插入的大四班近一周的情况,举一些孩子们融洽玩耍的小案例,家长们都开心地笑了。这是第一步的情感氛围的创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