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基本形态(第1页)
二、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基本形态
(一)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如前所述,幼儿园教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教研和科研两种基本形态。但在“称呼”上,却衍生出了更多概念,如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园本教研、日常教研等。清晰的概念是有效讨论的基础,所以,有必要先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分。
1。常规教研
“常规教研”即常规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保教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中心,以保教工作实践研究为载体开展的研究活动,“常规教研”也常被称为“教研”“日常教研”。常规教研有以下特点。
(1)研究目的更关注于解决当下问题
常规教研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日常保教,研究目的更关注于解决当下保教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作为常规教研的内容。综合来看,常规教研的内容有两个来源。
临时出现的问题。例如,进入冬季,一位小班幼儿的家长要求教师每天给孩子换多套衣服——来幼儿园路上一套,进教室一套,户外活动一套,中午午休一套,午休后,还要按室内、室外、回家穿不同的衣服这样倒换。小班教师跟家长解释了很多次“不用这样换”,而且每次都指导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穿衣服,家长就是不听。这件事既给老师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家园关系。面对这样一个特殊问题,幼儿园就可以组织老师研究解决办法。研究人员可以是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也可以是小班组的全体教师,还可以是全园教师。
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规性问题。例如,怎样让刚入园的幼儿喜欢喝水?怎样让小班幼儿尽快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怎样安排好本月的主题教学活动?怎样安排好即将到来的节日活动?
(2)研究的周期可长可短
常规教研的特点是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的,其研究周期可长可短。问题解决了,研究就可以结束。例如,前面提到的“家长要求老师每天帮孩子换多套衣服”的案例,可能通过一次研讨就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也可能需要研究几次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研究的周期,完全看解决问题的进程,少则一次研究解决问题,多则一直伴随保教工作实践而存在,如关于主题教学活动的教研,因为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所以其研究也应该伴随教学实践始终。
(3)研究过程灵活多样,随机性更强
与课题研究相比,常规教研对系统性、成果性要求不高,研究可以围绕相对固定的主题开展,也可以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随机生成新的主题。有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的研究活动,也有根据研究问题随机组建研究群体,不定期开展的研究活动。
常规教研的人员也不固定,可以根据研究需要随机组建研究小组。
(4)对研究成果没有特殊要求
常规教研的研究成果直接体现为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没有撰写研究报告等特殊要求。
2。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研”,是指围绕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课题研究有以下特点。
(1)研究的目的更为深远
除了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往往还要解决表面问题背后隐藏的问题,让研究产生持续的效果。例如,同样是研究“怎样让小班幼儿尽快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常规教研往往定位在解决目前小班幼儿面临的问题,课题研究除了解决目前小班幼儿面临的问题之外,还应该想到,小班幼儿整理衣物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研究的经验如何传承下去,待下一届小班幼儿入园时,如何防止出现这类问题或者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正因如此,课题研究在选题上更加严谨,一般会选择那些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才能解决的、制约保教工作质量的核心问题,如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践研究、积木游戏指导策略研究、幼儿园过渡环节组织策略的实践研究、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等。这些研究,每一个都不是仅经过几次教研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经过系统研究才能找到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2)研究深入、系统、周期长
与日常教研、常规教研相比,课题研究更为深入、系统。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要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线索进行。研究过程中,往往出现通过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衍生出另一个必须解决的相关问题的现象。因此,课题研究的周期一般比较长,短则1年,长则2~3年,甚至更长。
此外,研究课题一旦确定,需要成立课题研究组,研究组成员相对固定,以便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
(3)研究过程更具计划性、系统性
课题研究从研究问题的选择到研究过程确定都更为严谨,需遵循一套较为固定的步骤和程序,即确立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推广研究成果。具体到每一步,也都具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如研究问题的选择,除了找到保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要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等方式,进一步梳理问题,找到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合理表述出来。研究计划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落实、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达等步骤,也各有规范要求。
此外,课题研究往往要在某一组织(如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类教育学会等)申请立项,对于立项课题的研究,各个组织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定。
(4)研究更强调成果性
课题研究虽然也以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但其对研究成果的要求更为严格,需要有研究报告、案例集、专业书籍等作为课题的研究成果。
3。园本教研
“园本教研”这一概念,产生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其提法借鉴了“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1]为了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2006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以园为本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借鉴中小学“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工作经验,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和完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在全国建立一批起示范作用的基地和幼儿园。
“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旨在通过研究和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努力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该项目研究关注的是在推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背景下,教师学习、工作、研究方式的变革;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教研文化的营造,教研制度的创新。自此,园本教研迅速推广。因此,园本教研可以定义为:在幼儿园内开展的,以幼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2]
园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为了幼儿园,即园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层次;在幼儿园中,即园本教研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幼儿园,即园本教研的基点是幼儿园,研究要扎根于本园的实践,以本园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