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 28 章(第1页)
或许是因为上次在天台熟络了不少,在一次闲谈里大家开始聊起在大学的事,得知黑目凉树是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几个人还有点惊诧,叽叽喳喳地就说了起来。
后面黑目凉树还知道了诸伏景光有个哥哥也曾经在东大法学部读过书,一问名字才突然想起来,居然是他们法学部前几届的优秀毕业学长。
他在大学期间曾经短暂担任过一期东大法律评论社的副社长,上面都是整理各种教授和学生的评议,内容很丰富。其中最有印象的还是前几届的一个学长的作品,据说是整个社团开创以后的第三届社长,而且也是从他们那届开始,这个评论社才越来越出名。
【诸伏……诸伏……原来就是那个诸伏高明学长吗?】
黑目凉树对这个名字有印象。
因为【高明】这个名字,倒是跟中华名著《三国》中诸葛孔明有些像,写作风格也很有特色。
在大学期间,黑目凉树读完了报道上有关这位诸伏学长的所有写作内容,不管是发表在网站上的正式论文,还是发布在他们校内社团的小短文,以及对评论社刊载文章的短评,黑目凉树都一道看完了。
原本只以为对方只是在理论上面很有写作能力,但随着越多的浏览,黑目凉树越看越觉得这个人会很“有趣”。
不管是在法律上的间接,还有对社会热点、经典案例的新解读,亦或者恰到好处的古言引用,都特别符合黑目凉树的口味,一度引得他拍手叫好,越发感兴趣想要跟对方聊一聊。
后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黑目凉树找到了这位诸伏学长的邮箱,虽然不知道对方在毕业之后还有没有使用,他怀着试一试的态度,把其中的一篇文章解读后的疑问和见解都整理好发送过去。
结果令人惊喜的是,当天晚上就收到了对方的电子回信。
【黑目学弟:
见字如面,展信舒颜。
初收到来信,我便知是同好之人。你提及的那些文章,或长或短,皆是我过往所思所想之记录,本是自娱自乐,未曾想能引得学弟如此用心研读,实乃意外之喜。
你言我之文风似诸葛孔明,此言过誉。我不过是学着在文字里,以自己的方式去剖析法律的奥秘、社会的百态,试图在理论的高塔与现实的泥沼间,寻得一丝平衡与新意。那些古言引用,想为枯燥的论述添几分韵味,但细细想来却是恰到好处,不禁让人敬畏古人智慧。
正如此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法律的领域里,需要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敬畏与探索之心。
现如今我已经投入到与实践结合的日常执法工作,恰逢今日收到学弟来信,难得抽得空闲,我十分愿意与人交谈。其中,你所提到的三个问题,有几点在现在已经颇有争议,我现在已经有新的见解,当下……
……
……
刑警之途,法理与人情交织,如《源氏物语》中世相百态。愿汝于学海泛舟,心怀热忱,探寻真理,愿共勉之。
——诸伏高明敬上】
回复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但基本就是这样,用语很有古韵,想必也是经过不少斟酌,对于黑目凉树提出来的几个质疑都认认真真做出了回应。
即使忙于白日的刑警工作,但对方还是刻意抽出休息时间回应了同学校的学弟,语言精妙,逻辑清晰,虽未曾与这位诸伏学长见面,但仅仅在字里行间就能透露出回信人的性格。
这让黑目凉树很兴奋,于是连夜又回复了一封感谢信。后面还陆续发了五六封邮件,对方都有回应。但在后面,黑目凉树忙着准备司法考试和律所实习,再加上对方工作实在太忙让人不好意思过多叨扰,基本没再联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