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守周礼(第1页)
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他乘著牛车,走过一国又一国。
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不过转眼之间,便是十年春秋。
如果说此前十二年,在草堂中听讲、在阁楼里读书的经歷,是思想的最初积淀,
那么这十年游歷列国的岁月,对於孔丘而言,每一步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
他从未想过,离开鲁国之后,会目睹如此多未曾见过的人与事。
他曾见到仙种神裔欺压百姓,而百姓却只是跪拜低头,毫无怒意,更无反抗。
他曾见到痴情男女彼此倾心,却被礼教束缚,最终投江殉情。
他曾见到荒年之中,百姓易子而食,饿殍遍野,而贵族府邸却依旧宴饮不休。
他也曾见过山林深处的异族踪跡,也感受到人间冷暖与疾苦。
“礼教二字,便是吃人的法理。”
当年许凌渊对礼教的评价,如今在孔丘心中愈发清晰可辨。
世间有没有善良的仙种神裔?
有。
有没有和平有序的国家?
也有。
但这些美好,是礼教所保障的吗?
不是。
“礼教所立的规范,能约束百姓言行,能限制外在举动。”
“唯独无法,约束人心。”
孔丘在周游列国之间,早已看清这一真相。
若执掌权力的仙种神裔仁德有才,礼法便成为安居乐业的保障。
若掌权者残暴贪婪,礼法则沦为製造苦难的工具。
可惜的是——邦周传承至今已五百余年,
真正贤良又有才能的仙种神裔……实在太少了。
就像那天,孔丘偶然听到许凌渊对弟子唱起的小调:
“这荒山草堂內,俺曾睡春秋觉,將五百年兴亡看饱。”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兴礼教,眼见他楼塌了。”
礼崩乐坏,对於邦周来说,只是迟早的事。
孔丘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如端木赐一般的人物。
他们出身各异,却都聪慧过人。
皆因敬佩孔丘的德行与才学,自愿以师礼相待。
像顏回这样的弟子不在少数,总共有三千余人。
其中隨他一路奔走、游歷诸国的,共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