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第4页)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11];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教人伤心,这真是奇极的事!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一九一八年四月。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422—4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注释为本教材作。
原典点评
本篇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发表时首次使用“鲁迅”的笔名。
《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可以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西方文化史上的意义相提并论。如果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了价值翻转性的批判,那么《狂人日记》则是对中国四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重估。狂人从“仁义道德”中看出“吃人”,“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大哥教我做论时与我观点完全相反以及“从来如此,便对么”等细节与语言,只有从对传统价值翻转的角度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对于本篇的主题还可以与鲁迅的《灯下漫笔》等杂文进行参照阅读。
本篇以日记体从狂人的意识流动,来写狂人逐渐觉醒以及试图劝转吃人的人不再吃人的过程,所表现的现代感受是真实而深切的。小说以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为中轴,前面五节写的是狂人的逐渐觉醒,后面七节写的是狂人试图劝转吃人的人以及最后的希望。因为狂人面对的是四千年的传统,所以小说运用象征技巧,以“赵贵翁”象征家族制度的族长,“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的历史传统,将揭露的对象从现实回溯到四千年文明。然而,小说的绝望表现在,从传统承担者的视角看,狂人觉醒的过程就是其发疯的过程。狂人越是觉醒,在传统眼里就越是疯狂,二者的鸿沟就越深,狂人启蒙的话语就越是疯话。小说的前面有一段文言小序,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张力更显示出作者构思的精巧。其中“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表明了作为民族精神医生的作者的深刻忧患。因此,虽然本篇受到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影响,但正如鲁迅所说,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大团圆
赵家遭抢之后,未庄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踰垣[12]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13],他才有些清醒了。
到进城,已经是正午,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转了五六个弯,便推在一间小屋里。他刚刚一跄踉,那用整株的木料做成的栅栏门便跟着他的脚跟阖上了,其余的三面都是墙壁,仔细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
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14]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
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